见证改革开放40年晒一晒我的传家宝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jiankang/230319/13391923.html

中国江苏网讯改革开放行至四十“不惑”之年,光阴如梭,时间都去哪了?当我们发出感叹之际,总有细心之人把这段历史用“家庭档案”的方式记录下来,而这一份份档案,不仅是自己人生的一个念想,更是留给子孙后辈的“宝贵记忆”。昨天,记者寻访了梁溪区两位老人家,试图在老城区中寻找关于40年的点点滴滴。

家住盛岸里号的盛盘清今年81岁,曾种过田、当过兵,也进过工厂、信用社。说起老人40年来的“藏品”可真不少:邮票、三五牌台钟、选民证、景点门票、香港回归演出单……,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收藏了一大堆“家当”。“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信用社工作,那时候全家有5辆自行车,上下班全靠它。”盛盘清从档案中翻出人生第一辆自行车的黑白照说,没想到40年后非但自己坐公交不要钱,家里还买了三辆小轿车。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凭票购买”到“扫码支付”,一张张小小的粮票,承载着几代人并不遥远的记忆。“计划经济的时候,自己比较节俭,浙江、上海出差回来,找下来的小额粮票都收藏了起来。”老人感叹,到了年粮票停止流通,但计划用粮、节约用粮的观念不能丢。归归类,盛盘清家的藏品足有多件,考虑到自己的老宅面临棚户区改造,他一直有个想法,想把藏品捐给梁溪区档案馆,留住历史,昭示后人。

告别了盛盘清,记者又来到梨花家园63岁的黄国强家,见记者拜访,老人搬出了四只沉甸甸的档案盒,上书“见证改革开放40年无锡城市新与旧”,细一瞧,分别为城市老照片新旧对比、无锡城市地图集、百货发票以及市政建设新闻剪报,其用心之细让人钦佩。

上世纪80年代初,黄国强看到越来越多的变化在无锡发生,那时他就想着应该为这座城市留下些什么。“南门头、牛弄、龙船浜、大成巷……几十年来,我看到一个地方快要拆了,就要去把它拍下来,等到建好之后我再去拍一张,前后变化之大一目了然。”老人坦言,这样的“工作”直到现在还在坚守着。

小小无锡城,地图说变化。翻开黄国强的“地图册”,从年到年,各种无锡交通旅游地图应有尽有,有意思的是,年的地图是8K纸大小,显示范围基本只包括如今的梁溪区,年改为2个8K纸大小,年变成4个8K纸大小,年又扩大到5个8K纸大小。“随着‘三高’高速、高架、高铁的延伸,城市经络逐步打开,地图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细。”老人形象地说道。

除了照片对比、收藏地图以外,黄国强还有一个“千日之功”:坚持从年开始,将以《无锡日报》为主的关于我市市政建设的重大新闻一一剪下收集成册。从年金匮路通车到年金匮路变太湖大道再通车,从年火车站南广场改造一新到年无锡规模最大立交桥“金城立交”通车剪彩,再到新生路扩建、环太湖公路开建、老一百在轰隆声中安然卧倒、五里湖飞架大桥,乃至于本报6月27日最新一篇《运河东路周日起大修》……一张张报纸从黄到白在指尖跳跃,城市建设奋斗的足迹映入眼帘。

“40年来,同一个地方拆了建,建了拆,城市更新已过数个轮回。”说着,黄国强打开了最后一个“百宝箱”发票册,拿出了年购买人生第一“大件”的一张发票。改革开放伊始,半导体收音机开始流行,24岁的小黄做梦也想买上一台,“爸爸走得早,当时的工资分分厘厘都是交给妈妈的,不好开口要。”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无锡市家禽繁殖场领导派小黄去车间劳动,持续几个月的驻场劳动换来了30元“巨额”奖金,兴奋的他一个箭步跑到工运路电料商店花28.5元买了一台莺歌牌半导体,此后一直伴随他和老伴儿用到了年搬家。

小家之变折射国家之变,忆苦思甜不能凭空想象,要靠老物件去回忆,改革开放40年的生活变化,在寻常百姓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对两位老人来说,翻天覆地的变化带给他们的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知足。“改革开放没有尽时,我家的档案还要一代代继续下去。”黄国强这样说道。(记者顾庆赟)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qh/14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