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春最年味东风人讲述故乡无锡的味道,
虽然已在十堰定居40年,但故乡无锡是李明明每年过年都要携妻儿回去的地方。对他来说,那是一种更具意义的“回家”。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精巧别致、香甜软糯,无锡用它别样的灵秀与味道,吸引着思乡的游子。
无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誉为“太湖明珠”,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无锡菜口味清淡偏甜,以精致、精细、鲜香闻名。“每道菜份量不多,但强调色香味俱全。”李明明介绍,家里吃饭的时候,七八个小碟小碗摆上桌,荤素搭配,只是看起来就觉得赏心悦目。
54岁的李明明14岁那年随父母来到十堰支援二汽建设。年少时,每到冬天他和妹妹就要随父母一路辗转回到无锡奶奶家过年。“那时候回无锡,下了火车还要走一段水路,沿着京杭大运河的支流一路往南,就到了奶奶家。”李明明回忆道。江南水乡的暮霭中,奶奶倚望在屋檐下,满脸温柔地期待儿孙回家的场景,至今仍印刻在李明明的脑海中。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风尘仆仆的一家人刚进门,奶奶就端上几碗热气腾腾的米酒酿汤圆,只需几口下肚,就驱散了路途中的寒气。而这一碗汤圆,也寓意着奶奶对三代同堂、团圆美满的朴实心愿和美好祝福。
五味之中,甜味最具幸福感。在中国烹饪中,南方用甜味较多,无锡菜用甜味最重,素有“甜出头,咸收口,浓油赤酱”之说。李明明家的团年饭桌上,自然也少不了几道传统的无锡菜。“无锡酱排骨、糟扣肉、肉酿油面筋、无锡豆干总是最受欢迎。”李明明说,在他心中最能代表家乡味道的,就是肉酿油面筋这道菜。
油面筋是无锡特产的一种油炸面食,制作始于清朝乾隆时代,历史悠久。油面筋呈圆球状,内部中空,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年三十到来之前,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到市场上买一些油面筋回家以备食用。团年饭当天,把剁好、调味的肉馅填充到油面筋的内部,烹制时加冬笋、香茹、黑木耳、金针菜等,淋上酱油、耗油等佐料红烧就可以了。
“这道菜好看、好吃,一个个油面筋散发着光泽,象征团团圆圆。”李明明说,可是出了无锡,哪怕你能调出再好的馅儿,也寻不到正宗的油面筋,哪怕是离无锡很近的上海、南京也不行,“隔了一个地界,那味儿就不对了。”
李明明的拿手菜是无锡豆干,是在无锡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制作方法上进行了改良。挑选较薄的豆干,切成小块,用中火炸至金黄色捞出。将炸过的豆干放入锅中,加入水、酱油、耗油、糖、桂皮、香叶、辣椒等佐料,水要淹没豆干,盖上锅盖,大火煮20分钟改中火10分钟,打开锅盖收汁。
王兴记的馄饨、小笼包,三凤桥的无锡排骨,拱北楼的肴面……除了家里的团年饭,回到无锡,李明明总要带上妻子、孩子去最出名的百年老店尝尝最正宗的无锡菜,以慰乡愁。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对故乡感知深切的人,心内永远火热。如今,李明明的父母退休后已回到无锡定居,李明明也打算退休后回到无锡居住。“那里有我牵挂的人,也有我熟悉的味道。”李明明说。
(记者高雅特约记者刘宏)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jq/6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