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带你看宋武帝刘裕
常州,地处江苏南部,夹在南京与无锡中间,别称龙城,如今颇为发达。
一千六百年前,已经是东晋末年。彼时,东晋北方有许多民族建立政权,与其爆发了多年的战乱。再加上东晋还未出现科举制,老百姓无法通过考试实现阶级跃迁,高门大阀则任人唯亲,贪污腐败,因此这个本就日暮西山的国度早已是岌岌可危。在这个内外凋敝的时代,一个新生儿在常州出生了。父母希望他将来能变得富裕,取名刘裕。
赤贫出身
刘裕祖上也曾阔过,与汉高祖刘邦沾亲带故。但是东晋末年距离汉高祖已经有五百余年跨度,家道早就没落。他出生赤贫,甚至一度要被活不下去的父亲抛弃。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刘裕变得坚韧顽强,不拘小节。
长大后,他只能靠干苦力活勉强活口,砍柴,种地,打鱼。乡里人都轻视这个一直赤贫的年轻人。他还欠了当地乡绅许多钱,无力还债。然而,一个贵人见刘裕身高马大,英武雄壮,眉宇间有些豪气,认为他将来必定不凡,于是帮他还了债。此人名为王谧,是个著名的士子。更关键的是,他来自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甚至有华夏首望的美称。这一家族在汉朝时期发迹,在东晋时期风头最盛。据统计,在巅峰时期,朝中有超过四分之三的官员来自王家或与王家相关。
之后,刘裕见打工终究无望,于是参加了军队,吃军饷度日。
屡建军功
公元年,刘裕三十六岁。那时,百姓已经彻底无法忍受东晋的统治。一个名叫孙恩的农民在浙江揭竿而起,南方各地云集响应。朝廷大惊,连忙派将领压制。也许是因为刘裕身高马大,练兵时勇武有力,因此他被举荐,当了个军官。
大军开拔到浙江境内时,刘裕带着部下探听虚实。很不巧,他们碰上了上千起义军。刘裕悍不畏死,奋勇搏杀,即便随从死伤大半也仍有余力,直到援兵到来。他因此备受赏识,直接跃升为了一个将领。
第二年,起义军越来越汹涌,在与官兵的对抗中大胜几场,还斩杀了一个大将。刘裕临危受命,驻扎在句章防守,即浙江宁波。当时宁波城城墙矮小,防御力不足。刘裕因此身先士卒,奋勇杀敌,鼓舞了士气。起义军围攻不下,只得退兵。之后的半年时间里,起义军频繁进攻城池,都被刘裕击退。对拖慢起义军的进攻步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要知道,古代的起义军,都非久经训练的官兵,而是没有多少组织度和军事素养的老百姓。他们的起义,讲的就是个一鼓作气。久攻不下,对于起义军的士气影响极大。之后,刘裕组织百人敢死队,转守为攻,一边击鼓呐喊,一边出城杀敌。起义军大受震慑,竟然丢盔弃甲而逃。
名声大震的刘裕在此特殊时刻官职节节攀升。他在之后的一年内三战三捷,打得起义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逼得起义军首领孙恩投海而死。
除了胆识过人,勇猛善战外,刘裕因为出身贫寒,体恤百姓,因此在其他官兵抢掠百姓时,他的士兵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刘裕彻底摆脱了当年贫贱之人的称呼,成为了无论是军事素养还是个人品质都首屈一指的大人物。
桓玄夺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对于起义军的围剿耗空了东晋朝廷的兵力。此时,盘踞在长江中游湖南地区的军阀桓玄拥兵自重,觊觎帝位。朝廷为了江山稳固,又派兵与桓玄对抗。
桓玄何许人也?桓姓本就是世家大姓,他的父亲桓温是前朝重臣,也是一位战功累累的军事家。桓温经营湖南地区多年,这里早就脱离了东晋的掌控。桓玄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与野心,从小耳濡目染,同样精通军事,可不是起义军可以比拟的。
这次冲突中,刘裕随行出征。但是这次的敌人棘手,刘裕也并未掌握太多话语权。在连续的决策失误后,东晋兵败,刘裕无法力挽狂澜,因此决定暂时归顺桓玄。桓玄入住朝廷,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过了一年以后,他就强迫皇帝让位,自己登基称帝。
桓玄虽然赏识刘裕的本事,但刘裕却对于桓玄没什么忠心,因为桓玄出身世家大族,而且称帝后生活豪奢,最喜打猎,玩乐。这当然引发了贫苦出身的刘裕的反感。
仅仅一年后,羽翼丰满的刘裕就发动了起义。桓玄又是大逆篡位,又是荒淫无道,早就不得民心。因此这时举兵的刘裕占尽了道德高地,无数人马云集响应,桓玄立刻就被孤立了。仅仅过了一个月,桓玄就被赶出了国都建康城,即南京。
入主朝政
刘裕入主朝政后,没有堕落沉沦。他本就治军严格,在他影响下的朝政也一改之前混乱的风气,认真供职。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刘裕并未像桓玄那样夺取帝位,而是一直以臣子的身份,平定叛乱,整治湖南,西征巴蜀,北伐陕西的政权,稳定了南方的局势。他还针对东晋末年混乱的朝政提出改革,杜绝任人唯亲,禁止门阀吞并百姓的农田,且手腕十分强硬。所谓乱世用重典,在几次杀鸡儆猴之后,朝政终于清明了许多。
在为国家做了如此多事后,所有人都习惯了听刘裕的命令,东晋皇帝早就被人忽视。因此,在他入主朝廷十年后,他心安理得地登基为帝,立国号为宋,史称宋武帝。可以说,刘裕在战场上勇武难当,在官场上节俭严谨,为百姓谋取福利,虽然没有做出多少变革,但不失为一代雄主明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jq/1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