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和无锡是貌合神离还是命运相依
我是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宜兴人。
从前在南京上大学时,每次被问起是哪里人,我总是容易迟疑,在“宜兴人”和“无锡人”两个答案中间犹豫。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说自己来自无锡或许更容易让大家了解家乡的大致位置,可当我说自己是无锡人的时候却常常觉得别扭,仿佛是一种情感的背叛和非客观的谎言。
虽然理论上,宜兴隶属于无锡,宜兴人自然也是无锡人。但情感上,大多数宜兴人却并不觉得自己是无锡人。这,是一个有些尴尬却又普遍的问题。
前段时间从宜兴去无锡办事,因为不开车,也没有其他直达的公共交通工具可乘,只能在公交站台间辗转,在长途汽车上一路颠簸。虽然偶尔看着窗外的太湖美景也算不错,却也难免纳闷:
为什么宜兴和无锡之间的交通这么不方便?
明明宜兴是无锡的一部分,可竟然宜兴到无锡比到南京还要慢,而且更麻烦。去南京还可以坐高铁,不出一个小时就能到,方便又快捷。而去无锡,却只能不断转乘公交和长途汽车,一趟单程晃悠下来就是两三个小时。无锡的高铁,宜兴人也用不上,唯一能用的公共交通工具就只有长途汽车。
就像一场双向的疏离,仿佛只有百度百科里的宜兴和无锡是紧密结合的一体,名义上我是你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的物理距离和情感距离却都不相近。宜兴和无锡这种客观隶属关系下的貌合神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PART1|壹
显然,这种隶属关系下的归属感淡薄现象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这份互相的疏离和别扭感也并非大家刻意为之,而是在漫长历史的积淀下,各方因素综合影响后的产物。
地理位置上,宜兴虽然隶属于无锡,却并不与之接壤。尤其和同是隶属于无锡的另一个县级市江阴对比,这种疏离就更为明显。
宜兴虽不与无锡毗邻,自身的地理位置却也很优越,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也是沪宁杭三角的中心。核心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辐射作用使得宜兴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宜兴的地区生产总值由年的.98亿元增加到00年的亿元,年均增长6.5%,快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人均GDP由年的10.8万元增加到00年的14.69万元,年均增长7.4%。虽然经济实力比不上江阴,但和无锡市区相比,却也仅次于新吴区。
纵观历史,无锡虽然历史悠久,但其作为地级市存在的时间却不长,前身是无锡县,于公元前0年汉高祖刘邦时期设立,宋属常州,元升县为州,明复设为县,清沿袭县制,民国年间曾属苏常道,多次改属。
年,才分无锡县为无锡市和无锡县,市、县同城。年改为江苏省辖市。直至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时属苏州地区的无锡县、江阴县与时属镇江地区的宜兴县才被划为无锡市管辖,形成今天的无锡。
而宜兴古称荆溪、阳羡,公元前1年,自秦统一中国后推广郡县制时起,宜兴便正式立县,定名为阳羡县,比无锡立县早了将近二十年。
至南朝刘宋永初年间,宜兴迎来自身历史上行政管辖的最大范围,地跨今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约包括今江苏常州、无锡、浙江湖州、安徽宣城等部分地区)。历史上也是几度升县为州,又撤州为县。年后也曾改属苏州、镇江、常州专区。
年划归入无锡市,年撤县建市,由无锡代管。
也就是说,其实宜兴隶属于无锡的时间也才不到40年。
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宜兴和无锡都只是两个平行的行政等级单元,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行政隶属关系。市管县体制实行后,无锡代管宜兴,名义上形成了一种上下级的纵向关系,实际上大家财政分灶吃饭,宜兴地方政府依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无锡和宜兴的多数社会生活系统依然不兼容。
这种名义上和实际上的关系不匹配,也是多数宜兴人觉得称呼自己是无锡人的别扭感来源之一。
此外,宜兴有竹茶山水陶等特色生态文化元素,生态禀赋,物产丰富,被冠以“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的美称。
在中国茶道文化成型的唐代,一句“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被列为贡茶的阳羡茶在当时的地位和声望便可了然。历经薪火绵延的宜兴紫砂陶器,更是享誉世界,还成就了闻名遐迩的紫砂陶文化。宜兴也是梁祝故里,是梁祝文化的发源地……
这些特色生态文化元素及其在历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都彰显着宜兴的处处风光,让宜兴人对自己的身份有着发自内心的自豪。有江南之富且山水得宜,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深厚浓郁的人文底蕴也使得宜兴人自古以来便有一种自给自足的相对独立感,对无锡的附属感自然也就偏弱。
PART|贰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渐加快。促进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聚集效应变得越来越重要。针对漫长历史因素下形成的锡宜之间的貌合神离,加快锡宜一体化进程已然迫在眉睫。必须在两地的共同利益基础上,采取更为开放的发展政策,积极参与竞争与合作,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携手稳健前行。
锡宜一体化作为锡澄宜一体化的一部分,其战略前身是“一体两翼”,宜兴正是其中关键的一翼。“一体两翼”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无锡市区和其行政代管的两个县级市江阴、宜兴的地理位置关系,也代表了一种依托既有空间和资源来增强经济效益的开发战略。
在这种战略思维的引领下,年11月,无锡首先出台了《关于推进锡澄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选择了两翼中经济发展更好的江阴作为切入点,正式迈出了锡澄宜一体化的第一步。
考虑到无锡和宜兴之间特色产业的贯通性较弱,竞争性弱,未来将具有更大的合作潜能。
例如宜兴旅游资源多集中于南部山区,东部渎区则没有大型旅游项目。而去年年末正式开工的锡宜一体化旗舰型项目——大拈花湾文化旅游康养项目,就恰恰使宜兴能受惠于无锡优质文旅项目的辐射,使宜兴的旅游项目分部更为平衡,助力旅游产业更上一层楼。
加上之前已开工建设的竺山圩退圩还湖工程等,几大项目齐头并进、多点突破,将更加有效促进两地协同发展。
而想要实现宜兴和无锡之间区域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更有效配置,提升城市竞争力,还须着眼顶层设计,推动两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中,尽快补足市域交通短板便成为了需要突破的首要任务。
01年最新的无锡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就“着力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优势”中强调了促进市域基础建设协调发展的关键,其中也重点提到了启动锡宜协同发展区的建设,畅通市域交通循环,实施城市干线快速化改造和路网优化加密工程,建成苏锡常南部高速、宜长高速和丁蜀通用机场,启动锡宜城际轨道S线建设。
如今,锡澄线S1已经开工建设,而宜兴还没有纳入无锡轨道交通的大网络,随着锡澄一体化破题,锡宜一体化也迫在眉睫,而锡宜线S则是打破锡宜陆路互不相连的重要利器,这条路通了,也肯定能进一步拉近无锡和宜兴的心理距离。
之前有一位专家说过一段话,我非常认可——无锡与上海有一定距离,具有独立发展、辐射周边的可能性,但无锡左右有常州、苏州,向两侧拓展较难,主要辐射方向应该是南北,连通锡澄的S1线就意义不凡了。加上沟通锡宜的S线,无锡完全有可能在市域轨道交通的带动下,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纵观历史,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依赖县级市的单打独斗,必须抱团发展、集聚发力,否则就无法适应区域大发展的要求。
宜兴和无锡,不可能是貌合神离,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发展,已经起势的锡澄、锡宜一体化,关系到的是无锡可持续发展和在城市竞争当中的地位,更关系到宜兴未来十几年的城运,影响到锡澄宜民众民生就业、交通出行、楼市健康发展,衷心期待着在01,宜兴能和无锡在更多方面携手同行,书写更多精彩的篇章!
“奔流财经社”,原名“金融街1号”近期热门文章推荐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jq/11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