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无锡风俗
一段心事
在葡萄架上蔓延
寥落的蝉鸣
是岁月的清唱
酷暑再长
总要面对离伤
处暑很恣意
急雨更肆狂
挽着暑热与秋凉
走街又串巷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4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据考证,“处暑”一词,在我国两千年前成书的《国语》中就出现了,且明确是指气温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到来意味着暑热正式终止它的向上攀升历程,开始掉头向下,渐渐消退,气温将会逐渐下降。古书《群芳谱》说:“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
但正如俗语所说,叫做“争秋夺暑”,自立秋开始到处暑之后的一这段时间里,夏与秋两个季节,还在斗得难分难解,秋千方百计想来,但夏却慢条斯理不想走,因此暑热仍然未减。无锡人有老话,“处暑处暑,热煞老鼠”。还有一句叫“处暑十八盆”,意思是说,处暑仍然很闷热,每天要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才不用天天洗澡了。这段时间里,中午的日头依旧毒辣,“秋老虎”还要发威,只不过早晚和中午的温差有所拉大而已。
对于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真实的原因是,此时太阳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于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远在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它正在跃跃欲试,意图穿越蒙古南下。初秋将带来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天高云淡、白云蓝天、和风送爽。真所谓,“处暑禾乃登,金秋天高升。大地又变色,黄白占上风。”
每当冷空气南下时,会遇到大气中暖湿气流输送,形成云雨,于是“一阵秋风一场雨,一场秋雨一阵寒”,每每风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如果接刮了几阵风,连下了几场雨,那么真正的“多事之秋”就来了。
处暑分为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意思是处暑后五日,由于作物成熟,空中的飞鸟增多,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古人认为,老鹰自此日起感知秋天肃气,冷酷地搏杀猎物。它会将吃不掉的猎物陈列在鹰巢上,作为储藏过冬的食物,古人称之为祭鸟,认为是它的一种“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气温下降,天地间万物凋零,于是便出现肃杀之气。这个“肃”是肃清的意思,天气因“肃”而清,显得一片肃杀。所以,肃清后必带来萧瑟之气。《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三候禾乃登。禾的古字形像谷穗下垂的农作物,本义指谷子,即粟,后泛指一切粮食作物。“登”即取五谷丰登的成熟之意,此时北方的黍、稷、豆等最先成熟,江南地区的水稻则还在孕育稻穗。但旧时无锡也有一种早稻,叫“处暑黄”,品质好,收成高,到这个季节差不多可以成熟了,受到农家的青睐。
处暑时节,早间和傍晚是有些凉意了,尽管正午时分天气还是那样的炎热,蝉儿仍在枝头不知疲倦地高唱,从树下经过,举头看看,也就不那么厌烦了,知道它再使劲儿唱,又能唱多久呢?到了白露,到了秋分,差不多也就是它的生命终点了。
叫哥哥、金铃子、络纱婆之类的秋虫却一个接一个地粉墨登场了,在星空下,在月夜里,一声又一声,轻盈得秋水一般一波一波地漫过来,把人的心慢慢地浸润得凉爽而惬意,真正的秋声应该是它们送来的。在这样的秋声里真是好睡,一点儿暑气皆无,连梦都带了点儿露珠的清甜。难怪宋代诗人陆游有《闲适》诗云:“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伴随着山水,和邻里见面长谈,怡然自得的画面油然而生。
处暑已过,但暑气残留,来一场疾风快雨,感觉一下子便神清气爽。宋末元初诗人仇远的《处暑后风雨》,用一个“驱”字把风和雨联系起来,将风雨的急速,描写得形象生动。“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一场风雨顿时将炎热的暑气一扫而光,清风透过窗户的缝隙,再也不用手中的扇子了,孩童朗声诵读诗歌,身临其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秋曲江感怀》诗,则又道出了另一番感触:“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处暑到来,暑气散去,秋风袭来,让人感到阵阵凉爽。娇艳的荷花在初秋已变成结满莲子的莲蓬。又怎能不让诗人感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
有道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处暑是农家开始收获的时节。无锡地处江南,主要农作物稻子的成熟期要晚一些。走在乡村田野,只见一穗穗放低了脑袋的稻子,随风摆动。掐一穗,在手心里慢慢地搓,稻谷裂开,新米尚未成形,一股稻米的清香却是异常的诱人,扔几粒进嘴里,轻轻地咀嚼,那股子清香真渗入到心肺里。
但此时也有一些可以收获的庄稼了。如无锡人俗称珍珠米的玉米,还有南瓜等都相继成熟。无锡有句民谣,“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此时葵花籽也可以收获,炒了吃,真香。另外还有芝麻,旧时无锡农民到了处暑,把地里成熟的芝麻连杆拔出来,先摊在一种大的竹匾里晒,然后再把芝麻拍打下来,新榨的麻油就可以上饭桌了。
处暑的江南农村,仍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农家一早醒来,还得忙着下地干活,拔草,追肥,捉虫,给稻田放水,不能让水稻疯长了。老农都知道,这时正是水稻灌浆的关键期,“千浇万浇,不及处暑头上一浇”,这时得浇上一点肥料营养,同时减少水田的供水量,让稻子一心去接受阳光的照射,到金秋打出来的稻米才能饱满香甜。
处暑后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早上不爱起,白天不爱动,这就是“春困秋乏”中所说的“秋乏”。此时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益肾养肝,清热安神,改掉夏季晚睡习惯,争取晚上10点左右入睡,尽量比夏天增加1小时睡眠,并保证早睡早起。另外,适当午睡也利于化解秋乏。
这个时期,气侯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并保持饮食清淡,少吃油腻的肉食。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红柿、青椒、茄子、马铃薯、梨等。多吃碱性食物,如苹果、海带以及新鲜蔬菜、百合等。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乳制品及豆制品等。此外,还要多喝水,以保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
此时吃糖醋莲藕也非常合适,鲜藕除了蕴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钙以外,还含有大量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好的美容功效。还能促进新陈代谢,缓解疲劳,可以说浑身是宝。
旧时无锡农村有处暑吃鸭子的风俗。因为老鸭味甘性凉,一般在夏末秋初食用最佳,此时的鸭子也最肥美。鸭子具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咳定惊、消积健脾、利水消肿等功效,可主治身体虚弱、病后体虚、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症。
每到处暑,手巧的农家主妇,会做出最拿手的酒酿蒸鸭。先把鸭子用酒酿腌制一段时间,要提前腌制,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放入作料进行蒸煮。蒸好的酒酿鸭一定要放凉后再切片,放得越凉,肉质越紧密,越容易切片。鸭肉吃起来伴有醇香的酒酿味,简直让人馋涎欲滴。不过也有很多人喜欢做盐水鸭,鲜香味美,肥而不腻,非常爽口。
无锡有句老话说,“处暑送鸭,家家无病,户户太平”,民间认为鸭子是“补虚劳的圣药”。过去无锡农村,在处暑这天家家做好了各不相同的鸭子佳肴,都会送给村里邻居们相互品尝,然后再一家老小一起吃鸭肉,补身子。
另外还有吃酸梅汤的风俗,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说法。自制酸梅汤很简单,用水浸泡一定比例的乌梅、山楂、桂花、甘草,等1小时过后,大火煮小火炖,再加入适量的冰糖。煮好放凉后,就可以喝了。酸梅汤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乌梅中的有机酸含量非常丰富,能有效降低疲劳感,除掉血管老化的有害物质。可以生津止渴,让肌肉和血管组织恢复活力。此外,吃多了肉时,喝酸梅汤还能帮助体内酸碱值达到平衡,比喝可乐、雪碧不知好了多少。
处暑时节,屋后有荷塘的农家,大清早便会去荷塘采来馨香的莲蓬,剥一把鲜嫩清脆的莲子,扔进粳米粥中烧开,再撒上一撮去年腌渍的自家桂花,用松松脆脆的麦秸熬得满屋子飘香,一家人围在一起品尝清香的莲子粥。
处暑时节,秋意冉冉升起。放眼四望,无边原野里苍翠的绿色开始慢慢变化,正在为沉甸甸的金黄色积蓄能量。妩媚的秋色在天地万物间一点一滴地开始弥漫,漾开来,渐渐浓了。
在这样一个节气,清闲的午睡后,捧一本散发墨香的书,泡一壶浓醇的茶,搬一张藤榻放到屋外墙边满树浓荫里。躺在藤榻上,一边慢悠悠读书,一边端起杯子啜一口茶,细品,慢读,低吟,沉思。凝望远天飘动的云朵,目送夏天慢慢飘去,转换成清凉的秋,此刻也许是最惬意的时光。
(本文系文化学者乐道也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配图素材来自网络及历史典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无锡闲话》记述无锡历史文化
以文会友,欢迎交流、赐稿
联系邮箱:wuxixhua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fc/9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