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这位七旬老人放弃无锡城区生活扎根

年秋

一位气质儒雅的书生从南京师范学院毕业

带着新时代的学识来到当时的掘港老街

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如东教育的巨变

他就是

在如东从事教育多年的曹津源

前不久

记者拜访了曹津源老先生

听曹老讲起那些年的教育故事

初次见面,曹老正在电脑桌前缓慢敲打着键盘,已有75岁高龄的曹老,仍笔耕不辍,每天坚持写点文字,记录感悟。从年加入如东教育以来,他的多篇文章曾在全国各地的期刊、杂志及教育专著中得到发表,这是他一生所坚持的“教育经”。他认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思考与文字组织能力,才能将所学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一个政策引发的“教育界蝴蝶效应”

△记者采访曹津源老先生

受文革影响,当时上课地点没有定所,年曹老才得以正式走上三尺讲台,那一年他26岁。凭着曾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的劳动经历,他对农村的孩子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虽是无锡城区人,入职以来不论条件多么艰苦,他从不埋怨,倾尽全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在当时的掘港农技校教书8年后,他被调往如东师范担任教师。曹老告诉记者,在文革以前,如东、启东、海安等地都有师范学院,因为各种原因,南通地区仅存两处师范学院。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前夕,如东政府与教育局相关领导尤为重视培养人才,在教师人才极为缺乏的背景下,立即启动恢复师范工作,在没有校舍、没有教材、没有专业教师的“三无”背景下,政府毅然坚定地恢复师范。

曹老等一批骨干教师立即投入工作,抓紧时间从各种文献、时文摘录文章,编写分析教案,策划课堂教学方案,第一批学生如约而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如东师范成功开办了9年,培养了9届优秀人才,他们大部分成为如东教育的顶梁柱。曹老认为当时的政府作出这一决定是有远见的,为如东教育水平提升奠定了基础。事实也证明了这点,这9批教育人才在教育工作中,不断推陈出新,研究课堂教学技巧,将晦涩难懂的内容转化为生动易学的知识,为如东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年,我县11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远超平行县(市)。

蜗居在一张门板里的教育功臣

如东县特别贡献奖、南通市中青年拔尖人才、优秀知识分子、首批名教师、省第二批特级教师……这些荣誉都是曹老在当时教育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取得的。他告诉记者,最难的时候上课房屋破旧,没有教材,教育资金匮乏需教师扣除部分工资来支持。

年底,南通地区教育局在如东举行了一次全地区教研活动,县教育部门把上公开课的重任交给刚从业不久的曹老。当时,他的爱人患妊娠期毒血症,病情令人担忧。在“小家”和“大家”之间,曹老没有犹豫不决,他深知公开课对如东教育形象的意义,他必须迎难而上。他将爱人安顿到娘家后,利用20多个夜晚研究课文《万里春光收不尽》,不断演练不断更改,最后公开课非常成功,南通地区教育部门要求按照曹老的课堂模式在全地区推广,采用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也让南通教育界记住了如东这个名字。

年,凭着扎实的功底,曹老一次性被评上省特级教师,成为如东首批获此殊荣的教师。那一年,他和家人还蜗居在爱人18平米的宿舍房里,睡的是用门板铺成的床,而两个孩子也逐渐长大,家里显得尤为拥挤,一个教书人所必备的书桌对曹老来说远不可及。他告诉记者,那一年他发烧40度在家休息,县领导过来看望他,对发烧几近昏迷的曹老扔下一句话:“你怎么还睡在门板上啊。”就这样,领导们嘱咐曹老好好休息就走了。曹老告诉记者,领导们是为他的住房去想办法了。尽管在曹老看来,扎根农村是他自己的选择,但在当时的政府领导眼里仍很是感激,一位从无锡市静安区走出来的知识分子,不求回报在如东大地上培育人才,安排好他的生活,如东政府责无旁贷。在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政府出资为曹老新建一间15平方米的房子,分为两部分使用。一半用作厨房,一半作为曹老的书房。自此,曹老有了自己的书桌,晚上加班也可以在家人身边了。如东人尊师重教的精神让曹老铭记一生,他现在回想起当时的事来还是激动不已。

一支笔杆记录下的教育足迹

△曹津源(图左四)与如东教育界同仁合影

听曹老讲起那些年的教育故事

仿若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巨片

年代胶卷式的画面一幅幅生动展现

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曹老身上甘愿奉献的无私精神

他的行动直接诠释了

“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别肯钻研,

特别善协作,特别负责任,特别讲科学”

这六个“特别”的如东教育精神

展现了如东教师的优秀品质

是如东教育长期高位发展的精神底色!

来源:如东新媒体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殿疯
让青春没有白癜风干扰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fc/80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