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正在消失的无锡地名洛社篇
洛社,位于无锡西北部,大运河两岸,东接石塘湾、钱桥两,南连藕塘、杨市,西靠武进横林,北邻玉祁、前洲。
洛社宋代之前,洛社已形成市镇,宋代《府志》已刊有“洛社”地名,据传曾为王羲之的别墅所在地。自宋代以后,先后属招义乡、青城乡,解放后同时设洛社乡和洛社镇,也是原无锡县唯一设镇的地区。
洛社火车站旧照洛社自古以来就是无锡西部的重镇,解放前市镇上上有七十多家米行及其它服务性行业,各种行业、商店、应有尽有,不下于城市,故有“小无锡”之称,也是无锡三大米市之一。
八十年代繁华的洛社人民路洛社历史名人有晚清的爱国将领李金镛、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匡仲谋。
匡仲谋照以下是整理的部分洛社地名和历史由来:
人民路——路名,年扩建,由原火车站至汽车站,为洛社南北干道。
运河北路——路名,沿大运河北,原名上塘,年取名为运河北路,全长约1公里。
运河南路——路名,沿大运河南,原名洛社横街下塘,年取名为运河南路,全长约1公里。
健康路——路名,原名半边街,抗战期间因被日寇烧毁半条街而得名,年改名为健康路。
工房弄——弄名,大多为丝厂工人居住,故名,为运河南路的支路。
桥弄——弄名,因该弄面对原洛社大桥而得名,为运河南路的支路。
影剧弄——弄名,原名戏馆弄,年改名影剧弄,为运河南路的支路。
大街里——弄名,原名老街,后因街路较大,故改名,为运河南路的支路。
大街后巷——弄名,因位于大街里西,故名,为运河南路的支路。
铁路新村——村名,从火车站到洛社师范的居民区。
居民新村——村名,年建的居民区,年定名居民新村。
工农新村——村名,原名机械新村,年改名为工农新村。
南巷新村——村名,原名南巷头村,建人民路时折迁于南巷新村,故名。
洛社村——行政村名,年以驻地洛社镇(自然镇)得名洛社大队,年改设洛社村。
柳浪桥——村名,相传,旧时,河边多柳树,是洛社八景之一,称为“柳红莺梭”,河上架一木桥,名柳浪桥。
小张巷——村名,张姓世居于此,为区别于附近的张巷,此村故称小张巷。
双庙——自然镇名,因有双忠庙而兴,故名双庙。双忠庙(又名二忠祠)为纪念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部将尹玉、麻士龙两将军而立,尹、麻二将受命支援张全,同救常州之围,战于五牧,为元兵所困,张全坐视,两将孤军作战,力竭而死,所部无一降,文天祥有《吊五牧》诗记载了五牧之役。
张镇桥——自然镇名。
盛巷——片村名,包括:小丁巷,大巷上、陆家村、大桥头、小桥头、二大坝平巷、前东头、后东头。
花渡里——片村名,包括:葛巷、陈巷、吴巷。
绿化村——行政村名,年取名绿化大队,年改设绿化村。
东张——村名,因该村位于邵巷之东,以张姓得名。
东栅、西栅——村名,村旁河上曾设有东、西两个栅门,
南汀——村名,清乾隆年间,此村建有楠木厅,故名楠厅,后演变写为南汀。下底岸——村名,下底岸为圩田名,用作村名,
双庙村——行政村名,年取名为先锋大队,年以驻地双庙(自然镇)更名为双庙大队,年改设双庙村。
高岸村——村名,年渔民定居于此,原名船户,年改为高岸村。
五牧——村名,原名五木,《弘治县志》记载“五木,一名五牧”。
港东——村名,因位于京杭运河支流之东,故名。
志公村——村名,因当地有南朝梁时的志公寺(已毁)而得名。
北庄——村名,强姓从无锡南门外南庄,北迁于此,故名。
群胜村——行政村名,年得名群胜大队,年改设群村。
曹村——村名,相传该地为北宋大将军曹彬驻军处,故名。
上洋湖、下洋湖——村名,该村位于北洋湖旁,原名洋湖头,后分成两村。
朱周——村名,以朱、周两姓得名。
丁章巷——村名,以丁、章两姓得名。
张濮巷——村名,以张、濮两姓得名。
华圻村——行政村名,年取名一心大队,年以驻地华圻(村)更名为华圻大队,年改设华圻村。
南巷——村名,此地原有南、中、后三巷,后因中、后两村相继废墟,剩下南巷。
杨村村——行政村名,年取名万众大队,年以驻地前杨村更名为杨村大队,年改设杨村村
前杨村、后杨村——村名,因杨姓最早居此而得名杨村,故名。
吴巷——村名,又名吴池头。
岸里——村名,陆姓辟宅于河岸旁,且以养鸭为生,原名鸭棚墩,年改名岸里。
西南——该村位于刘巷之西南,故名
正明村——行政村名,年取名正明大队,年改设正明村。
周徐巷——村名,以周、徐两姓得名。
大徐巷、小徐巷——村名,徐氏兄弟俩从宜兴到此落户,兄居大徐巷,弟居小徐巷,故称。
杨古旦——村名,以杨姓得名。
施曹巷——村名,以施、曹两姓得名。
许塘巷——村名,据传,许姓从泗江迁居于此,得名许墩启,后习称许塘巷。
卫马巷——村名,清末,卫、马、姚、沈、陆五姓自宜兴先后到此定居,原名卫马姚沈陆巷,后简称卫马巷。
红明村——行政村名,年取名红明大队,年改设红明村。
东庄——村名,因位于顾巷之东,故名。
松墩上——村名,因村后河中土墩长有松树,故名。
蒲塘里——村名,村旁河中盛长蒲草,故名。
红卫村——村名,原名蛇渎坝,因村旁坝上蛇多而得名,年改名红卫村。
严家荡——村名,严子林自浙江到此落户,因位于芦荡边,故名。
青龙桥村——行政村名,年取名红光大队,年以境内青龙桥(村)更名为青龙桥大队,年改设青龙桥村
桥南——村名,该村位于张镇桥之南,故名。
尖上——村名,该村位于河湾尖角处,故名。
住基里——村名,“住基”为当地土语,即村庄。
中水渠——村名,此地前后有三条水渠,该村位于中渠旁,故名。
南塘——村名,河浜南、北各有一村,此村居南,故名。
吴蒋头——村名,以吴、蒋两姓得名。
张镇村——行政村名,年以驻地张镇桥(自然镇)取名张镇大队,年改设张镇村。
北塘——村名,参见青龙桥村的南塘。
坝头巷——村名,因村中有条坝基而得名。
高田上——村名,该村因地势高而得名。
新开河村——行政村名,年取名民主大队,年以驻地新开河(村)更名为新开河大队,年改设新开河村。
八房向——村名,相传,最初该村有八户人家,故名。
盛巷村——行政村名,年由民主大队分出,以境内盛巷(片村)得名盛巷大队,年改设盛巷村。
小丁巷——村名,属盛巷片村。清初,丁姓小房辟宅于此,故名。
大巷上——村名,属盛巷片村,与陆家村相连。
大桥头——村名,属盛巷片村,该村位于桥旁,故名。
小桥头——村名,属盛巷片村,该村位于小桥旁,故名。
大坝——村名,属盛巷片村,因村旁有两条坝。
前东头——村名,属盛巷片村,位于其最东部,且在河浜前,故名。
浜口村——行政村名,年取名国庆大队,年以境内浜口(村)更名为浜口大队,年改设浜口村。
湾里——村名,该村位于京杭运河河湾处,故名。
钱巷村——行政村名,年取名曙光大队,年以驻地钱巷更名为钱巷大队,年改设钱巷钱村。
戴周巷——村名,以戴、周两姓得名。
小周巷——村名,最初为周姓小房的住地,故名。
周池里——村名,清末,周姓自黄泥坝(现属玉祁)迁此,故名。
张三坝——村名,因该村周围有三条坝,以张姓得名。
黄傲里——村名,清末,黄姓在此建有仓库,土语称傲,故名。
前沈巷、后沈巷——村名,清末,沈姓居于前、后两地,
徐贵桥村——行政村名,年取名东方红大队,年以境内徐贵桥(桥)改设徐贵桥村。
徐度里——村名,清道光年间,徐姓自前洲附近的欧塘里迁居于此,故名。
南蒋巷——村名,清代,蒋姓兄弟俩到此建宅于南、北两处,此村居南,故名。
东许巷——村名,因该村位于小许巷(已废)之东,以许姓得名。
杭水渠——村名,因村周多小河,以杭姓得名。
花渡村——行政村名,年以境内花渡里(片村)得名花渡大队,年改设花渡村。
大树庵——村名,据传,该村原有庵堂,因其旁有大树而得名。
黄泔浜——村名,因该村位于运河支浜旁,且以黄姓得名。
高田上——村名,因地势高,故名。
李巷——村名,据传,李姓从玉祁迁来,并设砖窑,原名窑庄李巷,后简称李巷。
陶埠漕——村名,明末,陶姓自山东到此定居而得名。
彭湾里——村名,该村位于河湾内,原称白鱼湾,后因河里多蚌而得名蚌湾里,后演变为彭湾里。
浒泗桥村——行政村名,年取名红军大队。年以驻地浒泗桥(村)更名为浒泗桥大队,年改设浒泗桥村。
端楷桥村——行政村名,年沿用新华高级社社名为新华大队,年以驻地端楷桥(村)更名为楷桥大队,年改设端楷桥村。
马盘村——行政村名,年以境内马盘(地片)取名为马盘大队,年改设马盘村。
邵顾巷——村名,以邵、顾两姓得名。
南周巷——村名,清时,周姓自河南避难居于此,为区别于附近的周巷(现属玉祁乡)、此村居南,故名。
龙池头——村名,村旁池塘曾遭龙卷风,俗称龙取水,故名。
沟犬里——村名,该村三面环水,得名沟圈里,后演变为沟犬里。
鹅子岸村——行政村名,年取名万新大队,年以驻地鹅子岸(村)更名为鹅子岸大队。年改设鹅子岸村
鹅子岸——村名,宋末,文天祥部将尹玉、麻士龙被元军包围,饿死于此而得名“饿死岸”。有“尹玉战死彭郎村,麻士龙饿死在岸里”之说,后演变为鹅子岸。西村头——村名,系鹅子岸分村,位于其西,故名。
朝南巷——村名,系鹅子岸分村,原以赵姓得名赵南巷,变称朝南巷。
庙沈巷——村名,因该村原有赤湖庙,且沈姓居多,故名。
红湖渔业村——行政村名,年成立红湖大队,年改为红湖渔业大队,年改设红湖渔业村。
红湖新村——村名,年围垦北阳湖时为渔民新建的村。
洛社地名图参考资料:《无锡县地名录》、《无锡市地名录》、地方志及部分网络文献,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因精力和材料有限,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遗漏之处也请补充;如希望做一期您的家乡篇,可私信联系,有优质的家乡图片希望可以私信发我,小编也将在图后备注来源;各位亲,别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fc/13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