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漫画ldquo数月半rdquo

一月半点点燃

二月半摇车转

三月半腌大蒜

……

马山,与苏州的洞庭东山和西山遥相鼎峙,为太湖的第二大岛。马山千百年来孤悬湖中,年经围湖造田后与陆地相连,遂成为半岛。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马山蕴育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数月半”。月半,即农历每月的第十五日。除了二十四节气,“老辰光”的马山还流传着“数月半”的民谣,用以记录马山地区应时的民风民俗,幽默诙谐。

为了“让历史活起来”,度假区(马山街道)文化馆邀请马山民间文化研究者徐惠红和马山本土画手殷宁忆,整理还原了“数月半”民谣,生动再现了旧时马山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

正月半点点燃

为了祈求上天保佑农民来年丰收,人们会握着点燃的火把去田地里烧荒草,反映当时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

烧荒草可以为土地提供钾肥,为新一年的农作物生长提供有利条件,所以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二月半摇车转

阴历二月农作物收割完毕,谷物进仓,便进入了农闲时节。待把从地里采摘的棉花晒干,家里的女人便催促男人去轧棉花、擀棉条。女人则钻进摇车眼里纺纱或坐在织布机中织布,以供一家人衣物的布料来源。那时,农家的孩子大都穿自家纺纱织就的粗布衣。

三月半腌大蒜

腌制大蒜头是老一辈马山人的一种生活习俗。那时候食物相对匮乏,腌大蒜能够缓解这一问题。百姓将选好的蒜头剥去外皮,留3到4层嫩皮,洗净放入缸或盆中,盆要敞口,一层大蒜一层盐,用手按蒜头,如此腌制20多天。

四月半鸭子壳灯笼多买一碗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清明节时,马山当地有着独特的祭祖方式。由于当时马山流行土葬,祖先一般葬在自己的山上,所以祭祖时需要带着鸭子壳灯笼上山扫墓,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并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五月半阵头划显满天转

五月半的马山以阴雨天气为主,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同时马山进入农忙季,农民开始插秧。

六月半多买一把芭蕉扇

六月半的时候,天气渐渐炎热。在没有通电的年代里,当地人用传统的方式——扇子降温。他们就地取材,从芭蕉树上取下芭蕉叶,把芭蕉叶周围一圈缝上包边,制作成芭蕉扇,光滑又耐用。

七月半掮只铁耙锄锄看

七月半的时候,当地特产——马山芋头逐渐成熟。当地人会用铁耙把芋头锄出来,看一下是否成熟。如果不成熟,就施肥再养。

马山芋头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清热化痰、消肿止痛、润肠通便等药用价值。中秋时分,家人团聚、亲友往还,品尝桂花糖芋头,是欢度佳节的传统习俗。

八月半藕头月饼送亲眷

八月半送节礼指儿女亲家的礼尚往来。八月中秋节,是团圆节,在民间是个大节日。在节日前夕,儿女两亲家会为节礼忙碌起来,准备好鸭子、月饼、藕头等。亲朋好友之间也会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

九月半重阳美酒菊花看

九九重阳节,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九月半的时候,正值菊花盛开时,所以在马山有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等习俗。

十月半做下元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祭祀祖先。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祭祖活动,当时的人们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这一天,人们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因此,老一辈的马山人,会在这月圆之日放河灯,以求得困厄的舒解与人生的安详。

十一月半一斗租钱要还二斗半

穷苦人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也没有多少收入,仅有的收成也用于交租。眼看就要过年,苦于没有钱,只能向地主借钱。在地主的压迫下,借的钱变成了高利贷,这笔钱穷苦人家永远也还不起。

十二月半只见婆娘不见汉

到年底了,地主上门要债,但穷苦人家还不起。为了躲债,家中男子外出躲藏,债主在穷苦人家屋前转悠,想讨要债务,却只看得见家中妇人。这反映了当时穷苦人家的生存状况。

“数月半”何时形成已不可考,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马山人诵着这首民谣生产生活,俨然是马山本土的“二十四节气歌”。随着马山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数月半”已经渐渐失传,有些词句也早已不适用当下情况,但对于研究马山历史文化,教导孩子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

为方便居民群众阅览,度假区文化馆将“数月半”漫画绘制了黑白墙画版,感兴趣的读者可到度假区文化馆参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zx/102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