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饮食各地菜馆云集,来自这里的饭店占
上文说到,大小饮食摊担数万之众在旧上海遍地开花。在大批饮食摊担兴起的同时,菜馆也纷纷在上海面世。最初,上海的酒菜馆并不多,且都是本地人开的中小菜馆。清咸丰时,上海最著名的本地菜馆,有鸿运楼、老饭店和德兴馆等,经营干切咸肉、炒肉丝、炖腌鲜、三鲜汤、红烧鱼等。后来,各地饮食业经营者来沪竞相开设菜馆。到二十年代末,除了本地菜馆外,在上海已有徽州、苏州、无锡、宁波、扬州、粤、京、豫等地方风味菜馆。
炖腌鲜其中,最先进入上海的是安徽菜。安徽菜馆既经营菜肴,也兼营汤面,拿手菜是炒鳝背,炒虾腰,走油拆炖、煨海参等。二只特菜是馄饨鸭和大血汤,烧得格外道地,曾闻名于沪。其著名菜馆是大中楼、其萃楼、大中国等。
在安徽菜进入上海的同时,苏州、无锡菜馆也在上海出现。苏锡菜以船菜著称,由于它口味与上海相仿,加上苏锡人在沪居多,因而格外受到欢迎,发展极快,不到几年就名列前茅。如创建于年的“同治老正兴菜馆”,以咸肉豆腐、炒肉百叶、炒鱼粉皮、肠汤线粉和各色河鲜而名噪全沪。
老鸭汤馄饨据二十年代出版的《老上海》称:“饭店之佳者,首推……正兴馆,价廉物美,名副其实,炒圈子一味,尤为著名。”由于正兴馆名闻全市,因而上海的许多菜馆也取名“正兴”,正兴馆便改名为“同治老正兴菜馆”。在几十年的竞争中,上海出现了“上海老正兴”、“大上海老正兴”、“金城老正兴”和“无锡老正兴”等一百二十几个老正兴,一时轰动全沪。然而,“同治老正兴”却仍名列前茅,被称为“饭店之王”。
紧接着,大鸿运酒家、大加利酒家、东南鸿庆楼、老松顺菜馆等一批苏州菜馆也相继开业。至四十年代初,苏锡菜馆已占上海饭店的半数以上。与此同时,各地菜馆也纷纷出现,如镇江、扬州的老半斋、新丰斋,绿杨邨;广东的杏花楼,新雅粤菜馆,大三元,翠乐居;北京的会元楼、燕云楼、凯福饭店及洪长兴、南来顺、回光楼;河南的厚德福、粱园、致美楼;宁波的甬江状元楼、老同华楼;杭州的知味观;四川的梅龙镇、聚兴园、小有天等。当时,北京“烧填鸭”已闻名全市。上海原来没有涮羊肉,民国初年,北京人来沪开设了“洪长兴羊肉馆”,首先在沪供应涮羊肉,至四十年代便为沪人所熟知了。此外,还有清真教门馆和净素素菜馆等。
烧填鸭据《老上海》中集记载:“沪上菜馆,初唯有徽州、苏州,后乃有金陵、扬州、镇江诸馆,至于四川、福建等菜馆,始于光复之后盛行于沪上。”到上海解放前夕,全市已有苏、锡、宁、沪、京、川、扬、粤、闽、豫、杭、清真、素菜等风味菜馆。上海的八宝鸭、虾子大参、糟钵头;扬州的鸡火干丝、拆骨鱼头、肴肉;北京的烤填鸭、醋椒鱼、烩熊掌;杭州的东坡肉、西湖醋鱼;广东的龙虎斗、香露鸡、耗油牛肉;四川的干烧鲫鱼、樟茶鸭子、麻婆豆腐;福建的佛跳墙、七星鱼圆;湖南的东安子鸡;无锡的青鱼甩水、蚧黄油;苏州的松鼠桂鱼、母油船鸭、黄酒煨鸡等,均云集于市。在沪的许多知名人士,多光顾过这些菜馆。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居沪时,曾先后在功德林,新雅粤菜馆、梁园豫菜馆、东亚饭店、知味观、杏花楼、小有天、别有天等十几家莱馆作客,并设宴招待中外贵宾。据《鲁迅日记》载,二十年代时,鲁迅曾在功德林素菜馆招待过柳亚子先生和沈尹默先生等名人;三十年代,曾先后在知味观、梁园豫菜馆设宴招待过李雪峰、陈望道、胡风和许多日本友人。李宗仁先生曾在新雅粤莱馆设宴四十余桌,招待各方人士。
如今,在上海南京路两侧仍有上述各色名菜应市,每日顾客盈门,盛况远胜当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xw/15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