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视点略说江南的状元文化兼行雪
作者陈尧明
“科举制度”是华夏文明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自隋文帝开科取士,至清末科举制被废除,多年内共诞生了位文状元,形成了独特的“状元文化”。科举考试在为历朝历代选拔栋梁之才的同时,这一选才制度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华夏文明史上意义重大。
古代江南为皇朝提供了大量人才
江南的“状元文化”
“状元文化”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隋唐之前,中国的官吏任用主要是世袭制和荐举制,西汉的察举和征辟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则成了保护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科举制创立于隋,规范于唐,完备于宋,鼎盛于明,终结于清。它延绵一千多年,在不断成熟过程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制度。
比起世袭制和举荐制,科举制的进步性在当时社会显而易见,它以一种公开、公正的方式为无数中下层读书人打开了一扇改变命运的大门。虽然真正能进入此门的人为数不多,但被希望鼓励起来而努力参与的人却很多。“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年代,科举考试几乎是社会精英踏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挑灯夜读,勇跳龙门。
古代士子科举考房
古代考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到接近最终目标的殿试时,考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在百多万中最后脱颖而出者实乃万分之一,进入一甲的三位,被称为“鼎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格者皆为进士。一旦高中状元,披红挂彩,鸣锣开道,骑马游行,好不威风。而“考状元”也成了参加科举考试的代名词。
中国科举史上,共诞生了位状元,而江南无疑是状元高地。以明清两朝为例:明代90位状元,江浙两省为37位(江苏17,浙江20),占比41%;清代位状元,江苏49位(其中苏南47人,苏北2人),浙江19位,总占比达60%。故而有民谚曰:“天下财经和状元,半数尽出江南”,江苏、浙江位列第一、第二。苏州乃状元峰巅之地,明代在遭受朱元璋打压政策之下,仍有状元8名,清代更是诞生了26位状元,居全国之冠。此外,浙江的杭州、湖州、绍兴,江苏的无锡、武进等地也都走出了5-7位状元,如果不是因为考生名字问题和皇上的喜好,出自江南的状元还应更多。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江南状元如此之多,人才辈出?
第一,江南富庶地,才俊慕功名。与中原地区相比,自安史之乱后数百年,江南一带无战事,社会总体太平安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则丰”,“永嘉中,天下乱,但江南,上康乐”。江南自然环境优越,百姓生活富裕,解决了温饱问题的人们,逐渐有了更高的人生理想:成就功名、光宗耀祖。而此时国家开科举选拔人才,正好为社会精英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如果有幸考中状元,那便是人中龙凤,天之骄子,可谓风光无限,“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第二,江南教育兴,大儒重教化。江南地区注重教育,突出体现在官办学校上。北宋时期兴江南办学之风的领军人物范仲淹先生,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在北宋景佑二年(),他首开先河在苏州创建了府学,接着他又向朝廷建议组建了吴县县学,成为全国最早的县学。在他看来,“善治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范仲淹还十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泰州名师大儒胡瑗(安定先生)担任教授。胡瑗理念先进,办学有道,创立了“安定学法”,因人施教,以身作则,劳逸结合,开门办学,得到了官方与社会的广泛认可。“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无锡东林书院
第三,江南书院盛,讲学蔚成风。江南书院开始为官家藏书校书场所,后来慢慢成为学者讲学读书的地方。它与官学不同,在教育目的、内容、方式上有着自己的特点,通常由当地有名望的学者主持,学习方式以个人自学为主,遇到问题请教老师。苏州最早的书院有南宋理宗端平年间的和靖书院,以及后来的学道书院,文正书院,紫阳书院,正谊书院等。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紫阳书院,先后有27名进士当过书院的住持。无锡最早的书院是北宋政和年间的东林书院(龟山书院),由名儒杨时创建。遂初书院由南宋四大家之一,著名诗人尤褒创办(尤袤也是无锡第一状元蒋重珍的指导老师)。此外,还有二泉书院、安阳书院、蒋子书院等。历代书院的建立也培养出大批有专长的人才,并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如东林书院在明朝万历32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再次聚众讲学,他们写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联,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名流汇聚和议论国事的重要舆论中心。
在科举制度的标杆引领和官学、书院的推波助澜下,江南一带文教兴盛、人才辈出。几乎绝大多数的状元、榜眼、探花等都出生于读书世家,这与他们从小受到严格的家教和诗礼承传熏陶是密不可分的。耕读传家、诗礼兴家,成为许多江南家庭的家风家训。在清代,昆山有户人家,兄弟三人就有两个探花,一个状元,分别是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究其原因,就是来自母亲顾氏的严格管教。顾氏是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妹妹,她教子有方,时常鞭策儿子勤奋读书。老三徐元文顺治16年()高中状元,后官至宰相。老大徐乾学于康熙九年()中一甲探花及第,后官至刑部尚书。三年后,老二徐秉义也中了探花及第,后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被世人称为“天下状元第一家”的唐代苏州归家,自唐懿宗咸通十年()至唐哀帝天佑二年(),短短36年间连续出了归仁绍、归仁泽、归黯、归佾、归系等5名状元。占全了兄弟、父子、祖孙状元。清代苏州钱棨在乾隆年间连获乡、会、殿试第一名,乾隆爱惜其才,亲赋“三元诗”,纪瑞致贺。
在江南的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丙辰科状元常熟人翁同龢,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他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他既管外事,又管内政,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位权贵人物,并且是一位清正廉洁,律己爱民,公忠体国的政治家。
最早创办实业的晚清状元张謇
在江南的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20年(),甲午科状元,南通人张骞,他高中状元的第二年(),即开始从事实业活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任下海经商的状元。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救国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才,通过实业发展经济,壮大国力。他连续十几年办了二十多家企业,三百七十多所学校。他还大办社会事业,把南通建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城”,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作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
在江南的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同治七年()戊辰状元苏州吴县人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国使节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写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先河。
上述列举的江南状元只是科举制下状元群像的一个缩影,也是状元文化的雪泥鸿爪。尽管学界对于中国古代科举制、文官制有着详尽的研究,并从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角度论述其利弊,但是,对于“状元”一词的深厚文化影响力,却有着广泛的共识。中状元,成为中国人实现人生理想的最高标杆。科举制虽然废除了,但面对各行各业激烈的社会竞争,“状元文化”、“状元精神”却生生不息,激励着人们前赴后继,奋勇争先。
无锡雪浪山上的状元蒋子阁
寻访状元诞生地蒋子书院
无锡南部的“雪浪山”,被誉为“太湖第一峰”。山上有座“蒋子书院”名播遐迩。在这里走出了无锡的第一个状元——宋代的蒋重珍。据史载,无锡历史上共诞生了五位状元,其中四位都曾在雪浪山蒋子书院就读过。民国时,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也曾三次来到蒋子书院,追念同宗,参拜先贤。
庚子立冬后,我偕建军、若江、建新等好友来到雪浪山,造访蒋子书院。雪浪山的乡贤达人、老友陆圣陪同我们,一路热心介绍当地文史,如数家珍。
在雪浪山顶,山顶上有御茶楼和望湖台,这里是雪浪山远眺四周的绝佳之处,东有长广溪悠悠如练,南有太湖水浩瀚无边,西有五浪山连绵起伏,北有五里湖气象万千,仰则天高云淡,俯则美景尽收,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御茶楼的对面山坡上有座烽火台,传说由春秋战国时期孙武所建,他与史上有名的驻军之地——军嶂山遥相呼应。从烽火台南眺,发现蒋子书院座落在雪浪山窝穴的中心位置,四周树木葱茏,生机勃勃,雪浪山贡茶园历经沧桑八百多年的古茶树与书院相拥在一起。书院为宋式建筑,高墙深院,十分静谧,确实是静心读书的风水宝地,难怪文脉兴盛、延绵不绝。
笔者与文友在蒋子书院前留影
走进蒋子书院,但见院内两棵银杏硕果累累,树上的片片黄金甲在阳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辉。另有两棵香樟树,壮实挺拔,树叶油绿,一派生机活力。前殿中央悬挂着书法家钱茂生先生书写的“状元极地”的匾额。所谓“状元极地”是指学子通过努力,登上科举考试的最高峰,即进士第一,也就是这里所说的“极地”。匾额两旁悬挂着“雪浪开圣境,人杰地灵招云鹤;长溪育生机,水秀山明隐鱼龙”的对联。步入殿堂,四周金碧辉煌。当地建了一个科举文化馆,主题是“灵秀雪浪山,千年状元情”。无锡自古钟灵毓秀,科举以来,曾流传“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佳话。无锡(不包括宜兴、江阴)共出过五个状元(蒋重珍,孙继皋、邹忠倚,王云锦,顾皋),除孙继皋以外,其余四人都在雪浪山蒋子阁就读过。文化馆内,以几个墙面的篇幅介绍了无锡的科举佳话、无锡及宜兴状元、明清状元名录、雪浪地区科举美谈等,以使来访者对科举制度及状元文化有个大体的了解。
进入后殿是“文昌阁”,正中端坐着圣人孔夫子的塑像。两侧悬挂着“运数属文章学问深时飞凤藻,梓潼司福禄精神到处起龙吟”的对联。供台上摆放着苹果、芹菜、香葱、粽子,蕴含着平安、勤奋、冲刺、高中之意。
在蒋子书院西侧有一个很大的围廊,这里有“含露堂”、“八德龙潭”。“北有二泉水,南有龙潭水”,这是清乾隆初年无锡进士秦蕙田对雪浪山八德龙潭水的评价。史书上也有记载,“雪浪山顶茶,八德龙潭水”。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喝了雪浪茶曾连说“好茶、神茶!”清康熙皇帝南巡时喝了雪浪山的雨前茶后挥毫题诗“茗碗偏饮滋味长”(这也就是雪浪山山顶御茶楼的由来了),自宋代至今,雪浪山顶茶与八德龙潭水成为雪浪山的镇山之宝。
蒋子阁在书院的东侧,原名谭云阁,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按宋代建筑风格重修的蒋子阁为两层小楼,砖木结构,飞檐画栋,明亮轩敞。阁内有清代两江总督何桂清题写的“蒋子读书处”和康有为题写的“蒋子阁”匾额,这是无锡第一状元蒋重珍读书成名的地方。
原先蒋子阁旁还建有“入浊禅院”。坊间传说,蒋介石三次来访蒋子阁,其实第一次是来访“入浊禅院”的,入浊禅院的师太原与蒋互相倾慕,后两人分手,蒋公出资造了入浊禅院。据雪浪山人介绍,小时候看到禅院的住持师太,长得十分清秀,举止很有修养。后来随着师太的老去,加上文革“破四旧”,入浊禅院也就不复存在了。
通往山顶的石阶
在雪浪山东麓,有一行步行石阶直通山顶。当年蒋重珍就是从这条小路登山入谭云阁的。自他状元及第后,上山走过的路、经过的桥、读书的亭,被称为状元路、状元桥、状元亭,也成了雪浪山的一道景观。
雪浪山蒋子书院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座隐于深山的书院,一下子出了四个状元,文脉之盛,令人惊叹!与其说,雪浪山蒋子书院是块风水宝地,不如说是先贤状元的成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寻访中,我也感到了些许遗憾:一是对于雪浪山这座名山、蒋子书院这座名院,地方政府在文化宣传和推广上还远远不够,就连无锡本地人也正在淡忘这一处文脉;二是雪浪山历史文化遗存,还需要加大保护力度。比如,御茶楼可以开发成游客登高观光的景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出租给商家经营。同时,贡茶园的棵茶树也需加强管理养护,不能放任自流;三是对蒋子书院的管理还过于粗疏,希望能提升管理的品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状元文化厚植于江南这块沃土,蕴育了江南人重视知识、崇尚智慧、勤奋学习的价值取向,公平竞争、奋勇争先、追求卓越的精神特质,以及立志成才、兼济天下、报效国家的胸怀品格。挖掘江南状元文化,将有利于我们激励莘莘学子,以先贤为榜样,立志、勤勉、笃学、精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简介
陈尧明,文化学者,无锡市江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南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原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xw/1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