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吴子敬独资建造无锡老吴桥
吴子敬(~),又名梓敬,黟县四都人。清末民初工商业者。民国时期上海丝茧业巨子、无锡源康丝厂经理,民国4年(年)9月,吴子敬出资银洋元,建设无锡最早的钢铁桁架结构的公路大桥,沟通惠山至火车站的通道,成为无锡城西南北陆路交通枢纽。他还在上海独资创办救火会、孤儿院、贫民小学等慈善事业。可惜的是,吴子敬不久就患病在上海去世了,当时桥还没正式通行。无锡人感其高义,由薛南溟主持在锡为吴子敬召开了追悼会,将吴子敬的木主牌位迎放在惠山寺的尊贤祠和丞德祠内,与列代乡贤一起,供人瞻仰,以志不忘,并将此桥命名为“老吴桥”。当年吴子敬建造的“老吴桥”一直到一九九三年才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水泥结构,但仍然叫吴桥!
下图:无锡老吴桥旧影
吴子敬,还在黟县横岗村兴建了“敬业小学”,这在民国初年的黟县是一所有名的“洋学堂”,并每年向学校提供经费元。
以下是近年新华社关于无锡“老吴桥”的报道。
吴子敬(—),又名梓敬、翥,安徽黟县人。自幼家贫,早年到上海南翔镇一家布庄学业,继为英商怡和洋行丝栈职员,后升买办。清宣统元年(),他与何梦连、祝大椿在无锡惠山浜口创办源康丝厂。该厂位于运河南岸,他在来往途中,因得知行人摆渡时有落水丧生之事发生,遂设想在运河上建桥。年9月初,吴子敬与无锡市公所总董薛南溟、副总董钱镜生合议,决定雇工建桥。返沪后,即与上海求新铁厂磋商。该厂派工程师及技术人员到锡实地考察测量基地后,于9月14日将绘图及全部工程费用的资料交给吴子敬。该桥式样仿照福建路桥,为下承式钢桁架(铆接)桥。桥长英尺,宽24英尺,三节连环钢桥,钢桥中间的生铁圆柱每节85英尺,桥面到上桥大梁高12英尺7寸,上桥大梁每节二根长95英尺,用12寸宽、3分厚钢板一条,2寸半三角钢二条竖立。用洋松木做桥面,宽8米(含两侧人行道各1米)。河中两桥墩各为8根铸铁管排架桩。两岸桥基用水泥、青砖建筑石驳岸各3丈高,另立纪念碑两块,全部费用计两纹银,折合银元元(当时白米每石5元左右)。年10月13日,吴子敬和求新铁厂代表朱志尧由沪到锡签订合同。由徐可亭、俞复、唐孜权3人作证见议,议定先交1万元,到腊月再交1万元,其余竣工验收后结清。限奠基后半年完工,使用期年。年6月奠基开工后,中途因钢材价格飞涨及材料运输困难而影响了施工计划,求新铁厂以经济拮据,恳求吴子敬将竣工后结算的1万余元提前支付。吴子敬体念实情,立即向胞兄吴子卿、吴子寅(沪钱业巨子)筹款,到9月底全数缴清。求新铁厂的劳资双方深为其热心公益的义举所感动,乃集中全力,昼夜施工,力促早日建成。吴子敬每次来锡,必去现场视察。当年11月中旬,他还来锡。返沪后,因病不起于11月29日逝世,终年42岁。年2月24日,无锡市公所在茧业公所为吴子敬开追悼会,由薛南溟主持,县知事丁石怀出席并致悼词,吴子寅代表家属致谢词。礼毕,将吴氏的木主牌位送到惠山尊贤祠和丞德祠。当仪仗队途经刚告竣工的吴桥时,沿途群众恭立两旁,在桥中设案公祭,群众争先恐后到案前叩首。事后,将丁宝书的挽联“虹影落金山,忆从前估客耕夫,官塘苦唤斜阳渡;秋风冷铁柱,知此后星移物换,口碑不没惠人名”刻在桥柱上。吴桥的建成,直接沟通了火车站到惠山的通路。此后,于年、年、年进行3次大的改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xw/13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