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第13期无锡对接上海融入长
自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鼓角齐鸣、扬帆起航”,进入全面提升新阶段。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顶层会商”,贯彻习总书记“上海会议”精神,达成“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共识,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省市级层面,明确打通36条省际断头路,今年启动第一批17个项目建设;加强政法系统区域合作,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的司法协作机制。在区和地市层面,嘉兴与青浦、苏州与嘉定已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共同构建协同创新核心圈。我省盐城、常州、泰州、南通相继赴沪展开政、商层面的合作洽谈活动,这些都在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快节奏、快车道。
无锡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既拥有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推动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上海“龙头起舞”产生的辐射“梯度约束”和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更真切感受到长三角其他城市直接的同质化竞争与空间上挤压。为此,我市应在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下功夫、求创新、见实效。
一、全面对接,冲破“辐射梯度”层级的束缚
近代中国,无锡之所以成为“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正是通过上海引进机器发展生产、繁荣商贸。改革开放初期,无锡创建“苏南发展模式”,正是依靠上海“星期六工程师”推动乡镇工业“星火燎原”。当代,无锡发展始终秉持“向东看”的理念和“产业强市”的战略,也与上海休戚与共、彼此关连。可以说无锡“小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大上海的引领和支持。
全面对接上海,无锡不同于苏州、南通、湖州水陆相接、比邻而居,直接接受上海的辐射,进入上海同城“核心圈”。地域上的相隔决定了无锡对接上海更多地体现在“同气呼应”、取长补短,如何破解上海辐射发展的“梯度减弱”难题?必须在“师沪之长”中,创造性地修炼“扬沪之功”。
1、全面对接上海同城交通。按照快速、便捷的上海都市圈建设要求,重点抓好无锡—上海的交通“无缝对接”。一,规划建设无锡通过与苏州“一线牵”,到上海的轨道交通的“一线通”,实现无锡、上海市民化的往来生活。二,积极推进苏南(硕放)国际机场的改扩建工程,化解华东空管矛盾、协同上海机场配套布局,建成国家干线机场、苏南一类航空口岸和区域枢纽机场。三,拓宽大运河水系的运输航道,降低物流运输转运成本,完善水网融会贯通、生态修复功能。
2、全面对接上海发展政策。上海是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实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从五大中心发展战略到四大品牌建设以及全域旅游城市创建,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就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政策,以政策“软实力”赋予上海创新活力。一,学以致用。用上海的各类政策对照审视无锡发展的现有促进条款,进行补充完善。二,活学活用。结合无锡实际,根据产业强市、创新兴市、智慧城市的战略追求,创造条件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特有的激励政策。三,借策用政。借鉴苏南硕放机场运用上海口岸权限实行就地空运的成功做法,对接上海自贸区和“四大品牌”创建等政策,开辟无锡直通点(区),进而扩大无锡开放能级。
3、全面对接上海高端服务。无锡调整现代产业结构,多年来受制于现代服务产业的突破难,缺的是高端服务和人才。上海积累了丰厚的“国际”“全球”“世界”级的服务资源。无锡理应在对接上海高端服务上有所作为,建议梳理差距,对标上海城市核心功能和服务能级,以品牌为突破口,按照服务功能要有辐射度,服务水平要有领先度,服务对象要有感受度,服务品牌要有美誉度的标准,大力开展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专业服务的提升能级行动,大力开展建设国际会展之都、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能级、深化“青春上海”志愿服务等行动,培育形成一批名企、名家、名校、名医、名院、名展、名赛、名会,提高无锡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服务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民生创造高品质生活。
4、全面对接上海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实现“1+1>2”的关键之策。首先,要大力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促进市场融通、要素流动、资源共享。其次,全面深化合作,主动对接上海需求,推动大科学设施共享、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战略产业联盟、数据开放共享等,进一步促使无锡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再次,大力推动共建共享,在教育、医疗、养老、生态保护等方面,强化高层次、多样化的服务供给。
二、求同存异,打造抵御“虹吸效应”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的报告》上,批示要求长三角地区各省市要各扬所长,这为无锡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无锡关键要同中存异,发挥集聚特色的发展优势,培育挖掘潜在优势,才能抵御上海龙头的“虹吸效应”,抵御区域城市的同质化竞争,才能更好地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打造现代产业优势。着眼基础,无锡要秉持“产业强市”战略,扬实体经济之长,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接上海的大数据和总部经济资源,推动发展关键零部件的智能制造,实现“制造”向“智造”的产业变革,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位势、附加值和根植性。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其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和提升,加快价值链创新、技术链创新、工艺链创新、平台支撑链创新和政策支持链创新,提升产业内模块化分工水平,促使无锡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大力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引进创意设计资源,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智能更新,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产品档次,深耕自主品牌,多要素融合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2、打造创新驱动优势。推动集群创新。从需求出发,根据行业优势和创新资源,强化整合,大力培育传感网、嵌入式软件、光伏+LED、纳米科技、工业设计、数字媒体、供应链等创新集群,提高无锡创新集群竞争力。推动科技研发。着力打通上海基础技术到无锡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在共性应用技术研发平台、领先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平台、优势产业的集成创新和市场开拓平台、设备改进和工艺优化平台的建设上,加大创新团队和优质项目落地力度。推动人才集聚。针对关键技术的顶尖性人才、各类平台市场化运作人才、外企国企和民企经营管理及创业人才等短缺问题,实施定向引进创新性高精尖人才,通过提升定向的精准度、企业机制的创新度、生活环境的宜居度和引进政策的精巧度,使各类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把无锡打造成独树一帜的“人才特区”、“东方硅谷”。
3、打造宜居营商优势。无锡山水资源得天独厚。要致力彰显城市发展魅力。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构建形成绿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通过高品质宜居环境,来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发展。致力凸显无锡资源禀赋的稀缺性,主动引入上海战略投资力量,在无锡建立相应的专业园区和联合基地,不断提高资源承载力和产出率,保持城市实体经济个性。致力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的多元性、主动性、快速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水平,推进公共服务运行体制的转型。致力不断增强城市的集散功能、配置功能、服务功能、创新功能、枢纽功能,提高无锡对周边空间、长三角区域空间乃至全球空间的战略资源吸纳能力和辐射能力。
三、做好自己,加快“一体两翼”同城化发展
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长三角城市同城一体化”的发展形态,并进一步要求促进苏锡常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无锡客观上不仅要放眼做好长三角、苏锡常中观层面的同城一体化的融入文章,主观上更要苦练做好“一体两翼”同城化发展的功课。
1、“借东风”,进一步完善无锡同城一体化发展战略。
抢抓国家长三角同城一体化规划发展的机遇,用同城一体化的标准修订完善无锡城乡一体化战略,把无锡中心城区与江阴、宜兴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保护、社会事业的一体化,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求突破,进一步加快无锡整体协同推进建设步伐。
打通“主动脉”,加强锡澄宜之间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和高等级航道连接,努力形成一体化交通体系。畅通“经济流”,着力推动以惠山新城、玉祁、前洲、青阳、徐霞客地区为依托的锡澄协同发展区,以马山、周铁地区为依托的锡宜协同发展区的规划建设,制定锡澄现代协同发展区共建机制,深化锡澄产业分工协作,优化锡澄宜产业发展链条和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紧密联动的良好格局。促进“现代化”,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快速路网体系、城区道路微循环体系和公共交通体系、慢行系统的建设,加快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短板,进一步提升水利、供水、电力、环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层次和水平,完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加大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推广应用物联网示范项目,完善“智慧名城”信息基础设施。
3、抓管理,进一步加速无锡城乡同城文明。
以人为本,积极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与服务,提升无锡的“城市温度”。持续增进城乡居民福祉。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就业社保一体化。持续改善城乡社会治理。探索城乡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构建完善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安全保障体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新市民融入无锡生活创造更好条件。持续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打造城市精神亮点,塑造好现代无锡精神,构筑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邻与邻之间守望相助的社会环境,形成人人讲法、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
(作者系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决策咨询处处长)
许敏雄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tw/7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