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500多年历史的园林,要了解它的精彩

在江南地区,绝大部分的园林,都是明清时期所建,园林内部从建造者到历任园主,再到历史遗存,都有很多真实的故事,了解了这些历史典故,才能了解园林的精髓,今天要说的这座园林,有多年的历史,与苏州拙政园、瞻园、留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这便是无锡惠山的寄畅园。

寄畅园横街大门

寄畅园为北宋文学家秦观后人所建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有谁能想过,创作这句脍炙人口词句的北宋著名文学家秦观,与寄畅园有莫大的渊源。秦观生前来过惠山,对惠山的山林秀色赞不绝口,故而祖籍高邮的秦观身故后,被其子葬在无锡惠山,至今在无锡惠山之龙山上依旧有秦观墓,而由此也开始了秦氏家族在无锡成为望族的开始。

夜幕下的寄畅园正门

现在我们看到的寄畅园,始建于年,即明正德十五年,建造者正是秦观的后裔秦金,现在寄畅园内看到的凤谷行窝、大石山房、嘉树堂等主要建筑,都是寄畅园初建时的明代风格建筑,而当时的寄畅园还叫作“秦园”,秦家对寄畅园的所有权一直保留到年,即秦氏后人捐献给国家为止,可见秦观家族对这座园林的深刻影响。

寄畅园最早的明代建筑凤谷行窝

两代清帝14次巡游寄畅园,仿建寄畅园至颐和园内

寄畅园建成的多年历史中,由于朝代的更迭和秦氏家族的官场起伏,历经多次兴废,其中在明正德年间,清康熙和乾隆年间最为兴盛,其中最兴盛的时期就是康、乾盛世,康熙、乾隆两位清帝先后12次下江南,却总共来过寄畅园14次,可见对寄畅园的喜爱和认可。

寄畅园内的康熙、乾隆诗碑

现在的寄畅园中,“郁盘”亭、“美人”石两处景观,都是乾隆亲自命名的,而寄畅园大门入口处的两块诗碑“山色溪光”、“玉戛金摐”,分别是康熙、乾隆亲笔御题,乾隆皇帝甚至命人将寄畅园的图谱画下来,分别在北京颐和园、圆明园内,仿造寄畅园建成了谐趣园、双鹤斋两座园林。

乾隆命名的美人石

多年历史,清晰记载了每次改建的细节

自秦观落葬无锡之后,秦氏家族在无锡就逐渐兴盛起来,将秦观落葬无锡的是其子秦湛,曾通判常州,仕至宣教郞,到建造寄畅园的时候,秦观的后人、寄畅园首任园主秦金已经官至南京兵部、户部尚书,进入现代,秦家依然成为无锡的名门望族,中共著名的早期领导人秦邦宪,便是秦氏后裔。

寄畅园内最为精彩的“八音涧”

作为无锡的名门望族,秦家有非常详细的族谱,记载了秦氏一门在无锡最重要的产业——寄畅园,因此,寄畅园历史上的多次重要修建、重建,每一次的重要景观布局,甚至是规划建造园林的著名工匠的名字,都有详细记载,我们现在看到的寄畅园,基本概貌和明万历十九年“寄畅园二十景”相类似。

寄畅园的经典全景

每一座江南园林背后,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并非传说的真实故事,了解这些故事,才能真正感受到园林的文化之美。关于寄畅园,你还知道哪些真实的故事呢?欢迎留言互动,分享你的精彩旅行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tw/139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