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历史名人,最后一位竟是潜江史上第一位

潜江市,是湖北省直辖县级市,地处湖北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连接湖北东西部的桥梁城市。

这里的章华台又称章华宫、三休台、细腰宫,是楚灵王六年修建的离宫,后毁于兵乱。这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先秦古籍《左传》、《国语》、《韩非子》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水经注》等文献中均有记载。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这里还诞生了很多历史名人!

李书城:

李书城,湖北潜江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赴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留学。年与张难先等在湖北发起反蒋和平运动。年后任农业部部长。年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

李汉俊:

李汉俊,牺牲时年仅37岁。原名李书诗,字人杰,号汉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者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一位与李大钊齐名,却不愿在党中央担任领导职务,同样被国民党暗中杀害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就是李汉俊。二李以高超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中国共产党立下了汗马功劳,值得人民永远怀念。

刘肇国:

刘肇国,字敏功,号阮仙,是潜江“蜜湖刘”第十代传人。康熙《潜江县志》记载,刘肇国是明末、清初两朝的翰林学士。《县志》卷十三·选举志记载:刘肇国“历任国史院掌院学士、祀乡贤”。掌院学士,那可是朝廷了不起的重臣,官级正四品。刘肇国的祖居在今杨市办事处刘岭村,即古地名崔家垸。现在通往潜江市食品产业园有一条道路,名曰“翰林路”,就是依刘肇国官职命名的。

朱载震:

朱载震,清潜江总口铺(今总口农场)人,字含晖,又字悔人,号东浦。康熙十九年(,庚申)拔贡,国子监正黄旗教习,康熙四十一年(,辛巳)知石泉县(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康熙四十六年(,丁亥)署牧泸州卒于任。有循声(指为官有循良之声)。著有《东浦诗抄》、《京华集》、《章江集》、《濯缨集》、《沧浪集》、《和山堂诗》、《和山堂诗选》、《剑外集》、《陡岵编》、康熙《潜江县志》、《四川通志》,校阅《贞观政要》。

莫与先:

莫与先,字大岸,别号顾洄,清潜江(今总口张家湖分场)人。他是前述“儒行之宗”莫汝嘉孙子;是莫汝嘉第三子莫若智的独生子;是前破产为恩师建祠的莫若玉侄子;也是清康熙年间通政大夫莫之翰之叔。莫与先之父莫若智虽然只是一庠生,没能求得什么功名,但在潜江历史上是很有名气的一位人物。

康熙《潜江县志》卷十六人物志就有他的“传记”,说他年轻时远游于“东乡(今四川宜汉县)学博刘馨宇署中”;“崇祯初,邑葭州(今陕西佳县、吴堡一带)守袁冕”的幕僚。甘鹏云先生所著《潜江旧闻录》中有一篇《潜江学人考》,说莫若智是潜江著名学人之一,是明代万历年翰林院修撰、皇子太师、著名学者“焦澹园门下士”,博学有述,“惜其书不传耳”。

初进忠:

初进忠,潜江(今高场一带)人。明朝洪武年间任沙县(今福建沙县)县令。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简称《大辞典》)在第三百零五页是这样记载的:“初进忠,明潜江人。少持刚正。里人多就之折是非。洪武中以怀材抱德举……”康熙《潜江县志》的记载与其相同。史志对初进忠的记载虽然很是简要,但认真琢磨,我们还是品味出了这位著名清官的人生轨迹和宦迹。

初进忠在沙县知县岗位上的宦迹虽然史志记载不详,但从《县志》写他:“卒于任,俸仅足具棺殓,妻儿几不能归”的文字中可以推断出他两袖清风,为政以德,勤政为民,正字当头,激浊扬清的清官形象。“卒于任”,一方面说明他在沙县知县岗位上劳累奔波,不辞辛苦,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另一方面说明他恪尽职守,孝忠君国,热爱沙县这个地方,眷念他治下的百姓。因为历代官吏生病都是可请假治疗和休养的,可初进忠却没有因病提出“病乞”之请;同时,也可以证明他恪尽职守不“病乞”不是迷恋权力和金钱,因其死后遗产仅仅是那点没用完的俸银,仅够买一具薄棺下葬入土,连妻儿老小回到故里潜江的盘缠都没有了。一个知县死后窘迫到如此境地,其为政清廉之德行,洁身自爱之品行的确令人敬仰而感慨。

当然,古时候也有一大批注重名节,洁身自好,两袖清风,一尘不染的清官廉吏。如三国时期的蜀国臣相诸葛亮,唐朝的谏议大夫魏征,宋朝的开封知府包拯,明朝的尚书丞海瑞,清朝的郑板桥等等。初进忠与他们一样,属正直刚毅,为政清廉者之一。他是现代版焦裕禄式的人民好公仆、百姓好知县,是官场、职场做官做人的好榜样!

刘静庵:

刘静庵,湖北潜江人,原名贞一,又名大雄,字静庵、亦作敬安、敬庵。年赴武昌加入湖北新军,次年任护军马队第一营管带黎元洪的秘书。年参加科学补习所,谋划长沙起义,事泄被逐出营,遂参与王汉、胡瑛行刺清廷户部右侍郎铁良之密谋。同年以担任美国教会阅报室日知会司理为掩护,订购革命书刊,组织演讲,宣传革命。年主持创立日知会,被推为总干事,联络军、学、绅、商各界。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12月计划于武汉发难,以响应萍浏醴起义,后被叛徒诬告为通缉在案的哥老会首领刘家运,于年被捕。年被判处永远监禁,在狱中坚持读书,团结狱友,并以“铁血军”名义宣传革命活动。年因备受酷刑,病逝狱中。

柴恪:

柴恪,字子舒,号慎庵,明潜江人。他从小聪颖过人,十岁能识文断句,有神童之美称。自古英雄多磨难,康熙《潜江县志》记载,他十一岁时成为孤儿,靠外公抚养并供其读书。十七岁以诸生身份入县儒学就读,后以选贡生入京城国子监读书。万历七年(),他回湖广参加乡试而中举。中举后又是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在万历十七年()如愿以偿高中进士。

朱孔昭:

朱孔昭,明代潜江人,字晦之,号默石子,明永嘉侯朱亮祖八世孙,其先辈从钟祥显陵徙居潜江。朱孔昭曾两赴当时著名的东林书院讲学,可见是学识深厚之人。他种田养母,极尽孝道。庭植紫薇,一本八干,开花时蔚蔚若紫霞,故称所居的躬耕处为紫霞庄。

隗邦衡:

隗邦衡,字月潭,明,潜江(今周矶办事处黄场村)人。其父隗滋,祖居今黄场村(旧时称隗家台)。隗家是当地比较殷实的农耕世家。据康熙《潜江县志》所载,隗滋没任何功名可载,后因子贵父荣,死后诰赠“奉直大夫工部屯田清吏司员外郎”(这是隗邦衡任济南知府之前的职务)。隗邦衡承载着隗氏家族世世代代的重托发奋苦读,终于在明嘉靖三十四年()乡试中举。接着他又是坚守寒窗七载,终于在嘉靖四十一年()高中进士,荣登皇榜。

初杲:

初杲,明湖广潜江人,字启昭。正德十六年进士。授四川道监察御史。嘉靖初,以议“大礼”被廷杖几死。后出巡山西、河东等处盐法,为政务求便商利民。官至云南布政司参政。

朱士尊:

朱士尊,字伟臣,又名石户,自号“宜庄花农”,习惯自称“石户之农”。清潜江(今渔洋镇新南村)人。进入我们视野的是因为康熙《潜江县志》中的历史名人时,发现朱士尊的名字是这部县志出现次数众多者之一。粗略统计超过三十多处。有他为纪念性建筑的题名,有他为名人写的传、评议、诗文,有他为知县提的建议,还有他捐建的寺庙,当然也有别人对他的记述、评议等等。看来不费一番笔墨,不足以陈述朱士尊先生对潜江历史文化传承所做的贡献。

朱士尊回到潜江老家后,重操教书育人旧业时间不长,即“幽屏著述”。根据甘鹏云先生的《潜江书徵》和朱载震、莫与先主编《县志》所载,朱士尊的著作有:《治平要录》五卷、《史略》八卷、《遇钞》十卷、《异钞》十卷,还有《编柳学堂全集》《花农笔记》《宜庄录》等十多种。只可惜朱士尊先生的这些著作,目前还没有找到一部传世的真本。

万德尊:

万德尊,字宗石,湖北潜江人,其祖父是清朝光绪年间潜江籍进士万际轩。父万綮,字紫邮,是一个乡村私塾教师,生活比较清苦;其儿子为当代著名作家曹禺(本名万家宝,字小石)。

年15岁时中秀才,有神童之誉。因为赶上了满清政府办新政、搞洋务的浪潮,以官费就读于洋务派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年6月与母舅杨君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振武学校学习,毕业后再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北洋将军府藩威将军。北京国民政府陆军中将衔。

周家美:

周家美,湖北省潜江市人。曾用名田川,年10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潜江县总口农场的农民家庭。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军团第四师十二团营特派员,第十团特派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七一五团营特派员,晋察冀军区宋支队第三十四大队特派员,骑兵大队政治委员,冀东军区第十二军分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教导大队大队长,第十二团参谋长,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第八地区队区队长,第十八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第二十二旅旅长,冀察热辽军区第十八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辽西军区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辽西军区参谋长,松花江军区司令员,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欧阳东凤:

欧阳东凤,字千仞,湖北潜江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明万历三十年()间,任常州知府。

对于常州的文化建设来讲,欧阳东凤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东林党,其形成与发展,欧阳东凤是主要支持者和参与者。明万历三十一年(),欧阳东凤在常州城中复建“龙城书院”。

明万历三十二年,欧阳东凤在无锡东郊复建“东林书院”。这两个书院,是常州府的士子们聚会讲学、议论朝政的主要场所。欧阳东凤当时这样做,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的。明万历初年,张居正柄国,为了封天下学人之口,曾下令“尽毁天下书院”。欧阳东凤对张居正的做法很不以为然。士子议政,课徒讲学,是书生应有之义,岂能以一人之好恶而兴废。欧阳东凤先是以建“先贤祠”的名义,复建了明隆庆六年()常州知府施观民建的“龙城书院”。又以纪念杨时为名,指示并会同下属、无锡知县林宰,以建“道南祠”的名义,复建了“东林书院”。据清乾隆十年()状元、常州府武进县人钱维城《龙城书院记》载:其时,在欧阳东凤的保护和倡导下,龙城书院掌教钱一本,与无锡东林书院的泾阳(顾宪成)、景逸(高攀龙)、季时(顾允成)3位先生,以及宜兴明道书院玉池先生,经常在龙城书院的经正堂上,“往来酬答,商榷辩论。……闽、浙、江西且有远来之朋,……一时彬彬称盛。”龙城书院与东林书院,其文化意义与政治意义是相同的,都是“东林党”核心成份,同为常州地区士子的讲学、议政中心,是“东林党”的组织形式和思想阵地。当时非但是武进、无锡两个县,常州府所辖的宜兴县、江阴县、靖江县,都有书院存在,都是常州士子的讲学之地。直到清代,这个讲学的传统还是余韵不竭。

刘若金:

刘若金,清潜江人,字云密,明末官吏、医家。刘若金是有史记载潜江籍古时在朝廷任职最高者之一,其所著《本草述》是现代重新校注出版的中国历史古籍并不多见的名著之一;还有“国医之手”的称号。

莫之翰:

莫之翰,字紫来,号嵩皋,湖广潜江人,康熙己酉(年)举人,庚戌(年)进士。历任上高知县、泗州知州、刑部河南司员外、礼部仪制司郎中。此后,还任过陕西太守、布政司参议等职。

傅慈祥:

傅慈祥,湖北省潜江人,早年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后转湖北武备学堂。不久东渡日本,先后进入日本成城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并会见孙中山,加入兴中会,决心从事反清革命,旋与吴禄贞等人在东京创励志会。年唐才常由日本返国,谋自立军起事。傅慈祥与吴禄贞等人受孙中山指派,参与长江流域武装起事。回国后与林圭在汉口组建自立军,一面在新军中活动,一面联络武备学堂同学,以期大举,并从日本运枪一千多支到汉口,武装会党人员。年8月,因经费短缺,自立军起事一再延期。8月20日傅慈祥与唐才常、林圭一起被张之洞逮捕,受审时虽遭严刑,而拒不道出同志姓名。年8月22日被杀害于武昌紫阳湖畔。牺牲后安葬于武昌洪山西北麓之庚子烈士陵园。

胡秉柯:

胡秉柯,字质斋,湖北潜江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年参加辛亥革命,年二次革命失利后咳血不止,年病逝。

毕渐:

毕渐,荆州潜江(今湖北潜江)人,字之进,生辰不详。宋哲宗绍圣元年()甲戌科状元。

中状元后,授签书山南东道节度判官,历任太常寺少卿,后为膳部员外郎,出知荆南府事。毕渐以文学致身,刚介自立,时人以之为榜样,乡郡以之为荣耀。《宋诗纪事》有其《赠林子山》诗。诗云:“儿童闻说子山名,将谓先生是古人。海上偶经仙洞府,岩前犹见玉精神。南华久彻逍遥梦,兜率重来自在身。携得新诗天上去,不教辜负到全闽”。

当然,潜江历史上还有很多历史名人,你还知道哪些潜江历史名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ms/1443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