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蒙尘——无锡,产业转型失败的典型
明珠蒙尘——无锡,产业转型失败的典型
一、经济失速
无锡,传统的江南鱼米水乡,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及现代民营企业的摇篮。在年便被列为全国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13个较大的市之一。文化领域同样实力斐然,从无锡走出了顾恺之、倪云林、钱穆、钱锺书等诸多文化名流,也有寄畅园、蠡园、鼋头渚等著名园林传世。无锡因此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年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无锡年的GDP是亿,位列全国第13位,人均GDP为美元,排名全国第9。作为一座普通的地级市,这个成绩看起来算是相当不错。然而,我们来看看年的无锡。当年度无锡以亿的GDP排名全国第7,人均GDP为美元,排名全国第7。四年过去了,无锡的GDP规模落后了6个位次,人均GDP落后了2个位次。年-年,无锡的GDP名义增长率分别是10%,6.63%,1.67%,3.81%,年复合增长率仅5.48%,远低于全国同期的9.45%及江苏省同期的9.59%,甚至低于同期经济崩塌的辽宁的6.88%。
仅仅只过了4年,无锡便从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退化为江苏省经济增速最慢的城市。年无锡还能以亿的GDP规模力压南京的亿,号称全省GDP规模第二;2年之后的年,南京以亿的GDP规模,超过了无锡14.1%!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无锡这颗美丽的太湖明珠蒙尘,黯然失色?我们来回顾一下无锡崛起的历程,探究其中的发展脉络。
二、苏南模式
年,由无锡地方名绅杨氏家族开设的业勤纱厂,是无锡第一家现代化的机器织布厂,也标志着无锡近代工业开始兴起和发展。随后,荣氏、薛氏、唐氏、周氏等地方望族先后在无锡开设了面粉、缫丝、棉纺等以纺织和食品为主的现代化工业,无锡逐渐成为江南地区新的经济中心城市,堪称中国近现代民族工商业的摇篮。上海一带还有“无锡人掌工商,宁波人掌金融”的俚语流传。
人民公社化时期,苏南地区就在集体副业的基础上发展出“社队企业”,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生活物资。70年代末,这些社队企业开始生产一些农机具,成为集体工厂。同时由于当时物资短缺,集体企业拥有信贷优势,因此发展十分迅速,一时间苏南经济发展位于全国最前列。到9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苏南模式显示出所有权不清晰、政企不分的弊端,随后通过10余年的改制,逐步转型为私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
从产业结构上看,无锡是彻头彻尾的工业城市,年改革开放之初,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占GDP的比重就高达68.3%。在年后该比值依然高达60%。一直到年,第二产业占比还有着54.2%。而从经济类型上看,无锡一开始以集体企业为主导,改制后则以民营企业占主导。无锡的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在规模以上总产值中常年低于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年无锡民营经济增加值亿,占当年度GDP的64%。总结起来,无锡拥有强大的制造业传统。在改革开放之初支撑无锡经济发展的是集体企业,此后逐步改制为民营企业,无锡也因此成为民营经济的代表性城市。
三、转型失败
年之后,无锡政府开始尝试转型,开始驱赶此前的传统制造业,追求所谓的高新科技。这种转型给无锡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无锡政府搞产业升级的玩法,与东莞如出一辙,号称经济转型腾笼换鸟。但是东莞折腾了一圈,还是在电子代工行业里打转,只不过从电脑代工变成了手机代工,整体上东莞经济没有伤筋动骨(直接在本公号对话框中输入“东莞”,即可阅读东莞篇全文)。而无锡发展的新型产业物联网、太阳能光伏、微电子之类,基本就是卖概念,一圈就是上千亩地,动不动还要凭空贷走以百亿计的贷款。无锡政府为了大力扶持这些个概念产业,把传统的化工企业、电器企业以及其它小型民营企业以污染为名直接关停,收回厂房用地,然后几乎是无偿的供给这些概念企业。在资金上,则恨不得用财政担保帮这些企业贷款。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卵用,概念总是要落地的,最终也一定会被冰冷的现实击得粉碎。
无锡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峰值为年的亿,此后就丧失了增长性,年为亿,两年下来还减少了10个亿,占GDP的比值则下降到49%。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峰值为年的亿,到年只有亿,四年下来减少了亿。工业企业的利润数据,则是从年的峰值亿下降到年的亿,降幅高达25%;然而工业企业纳税额却从来没有过真正的下降,年亿,到年的亿,几乎毫无变化。在这种惨烈的税负之下,工业企业的亏损面也从年的13%快速上升到年的22.3%,远高于全国同期13%的均值。在产量数据上,年锂电池产量下降5%,硬盘下降11.5%,电子元件下降17.3%,印制电路板下降3.1%,发电量更是自年后连续四年下降。无锡的实业,哀鸿遍野,这当然就是无锡经济近年来丧失增长性的原因。
实业萧条之下,外贸同样陷入萧条,无锡进出口总额年是亿美金,年就只有亿美金了,降幅6%。麻烦的是,在产业萧条之际,连人口都丧失了增长性,-年间,无锡常住人口从万增长到万,年均增长12万人。而到年,无锡常住人口为万,相对年,年均增长仅3万人。无锡已丧失人口聚集能力。
在丧失了产业增长性和人口聚集能力后,无锡的商品房市场同样出现了显著下滑。商品房销售均价的峰值为年的元,到年只有元,跌幅9%。如果考虑到近4年的通胀幅度的话,无锡房价的实际跌幅整体上恨不得达到了20%以上。
更可怕的是,百业萧条之际,财富也在逃离无锡。年至年,无锡的各项存款余额从亿增长到亿,增长了8倍,高于全国同期的5.6倍和江苏省同期的6.8倍的增幅。然而到年,无锡各项存款余额亿,相对年仅增长了35.5%,显著低于全国同期69%及江苏省同期64.1%的增幅。
总结起来,无锡曾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及现代民营企业的摇篮,然而,在年后,无锡政府主导的产业转型失败,使得这颗太湖明珠黯然失色。无锡的失败,可以视为政府粗暴干预经济的典型反面教材。这其中的教训,如果不能为这个国家深刻反省的话,或许,失败的就不只是一个城市,而是一个城市群,一个省,以及,这整个中国了。
老蛮注:
本篇是姜铁萧齐同学的三篇习作中,我修订得最辛苦的一次。无锡的失败蕴藏着非常深刻的教训,可以有很多切入点。在一开始的讨论中,我们尝试过以国进民退,民营经济的普遍衰退作为切入点。然而这个视角需要对比全国的民营经济代表性城市的数据,工作量过于庞大。最终我选定的切入点,还是政府粗暴干预经济。这个视角最为直观,也最贴近无锡的经济本质。然而,这个视角也很容易引发争议,触怒当地政府。不过,就这样吧。本文在行文上的对无锡政府的批评言语,都是老蛮我在修订时所添加,如果有任何责任,均由老蛮我个人承担。特此声明。
本文转载自公号:
TIPS:亲爱的经粉们
我们的官微也开通啦!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ms/1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