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未来农业rdquo长啥
高新技术农业企业会是什么模样?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又会是怎样的生产场景?
眼下,宜兴农业小镇杨巷
便在做这样的一道“解答题”
3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区、1.2万亩特种水产养殖区、0.5万亩精品果蔬生产区架构起三大主导产业;率先创成省级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
杨巷镇是宜兴最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其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条件比较成熟。在科技引领下,农业逐渐跳出传统体系,描绘“未来农业”发展新图景。
“智慧因子”,开垦现代农业
改变生产场景,小镇很用心,融合的不仅是互联网技术,更是以工厂化模式实现精品化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
从“靠天吃饭”到“靠技术吃饭”,绿芝现代蔬菜产业园算是个“后起之秀”。刚进入产业园,现代感十足的连栋大棚便格外抢眼。“依托‘智慧’,我们给蔬果生长营造了一个最佳环境。”刚到园区,负责人便自豪地讲了这样一句话。
与普通大棚不同的是,37个大棚不仅有两层膜,还有一层“棉被”,最大程度模拟日光温度。走进大棚,悬挂在钢丝绳上的小番茄享受着最佳“待遇”。温室里的排气扇一会打开,一会又自己停下来,棚顶上开始“吞云吐雾”,这是在智能控制下自动喷雾降温加湿,水肥一体化系统也在自动循环着……整个温室系统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按照程序自动运转。
在这里,小番茄并没有像我们平时所见的长在土里,而是长在铁架上的“枕头”里。随着番茄苗的长高,位于大棚上方的悬吊杆还可自动上升。“枕头”里填充的不仅有椰糠,还有“滴箭”、传感器等。其中,传感器充当“大脑”角色,精准分析营养液湿度、浓度、养分,大棚内也会通过数据监测进行二氧化碳精准供给,让植物充分光合作用。
“所有功能的实现奥秘就在这里。”行走至控制中心,这里陈设虽然简单,几台电脑、几个圆柱形大桶与少量机械设备,但却是“智慧中枢”。河水进入园区经过净化处理后与营养液进行配比,通过管道输送至大棚,回液也会经过管道再次进入中心处理后进行二次利用,整个过程只需一人便可完成操作。该种植模式下,仅以番茄这一品种为例,就可实现价格翻番。
科技创新,从一粒种子开始
“我正在江苏科技大学洽谈人才引进、项目合作,已经有初步意向了。”电话那头的余昀很兴奋。去年,余昀在杨巷投资建设江南米道科技有限公司,眼下,项目工厂虽未正式开工,但首期大米却已上市。作为一名新投资者,余昀的理念有些“个性”,而他的这种“个性”正是受小镇浓厚的科研氛围影响。
江南米道的科研攻关从选种开始,瞄准低GI值大米,与省农科院合作。去年,企业率先选取了7个品类在皇新村尝试种植了亩。加工生产则与日本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探索适度加工。企业这番举动很快得到了省农科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ms/1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