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名人知多少,二泉映月完整的诠释了他的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多首民间乐曲。阿炳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有一种悲伤的曲调,听一遍就烙在了心里。

小时候,村里有个白胡子老爷爷,常在傍晚时分,对着一轮残阳,几阵清风,在一棵老树下忘情地拉着二胡。紧锁的眉头,微闭的双眼,轻颤的嘴唇,让指间流露出的曲调更加悲伤。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每次听到那首曲子,心里总会泛起一阵心酸,懵懵懂懂地从那如流水如月光的旋律中,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悲伤。

后来才知道,这首曲子叫《二泉映月》,而这首曲子的主人是个叫华彦钧的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也就是无锡人口中的瞎子阿炳。

一个人究竟要经历多大的悲伤与苦难才能从指尖提炼出这么真切凄凉的音乐?这次去无锡,我特地去了阿炳故居。

四月的无锡,已经带着一丝聒噪的暑气。走进大门,一棵大树撑起一片绿荫,在不大的庭院里洒下点点光斑。一个小小的院落,不过几尺见方,十分清冷的色调,灰白斑驳,是那种旧时的江南民居院落。院落地面铺着青砖,也许是青砖阴暗潮湿了,覆上了点点青苔。和门外喧嚣的市井相比,这个庭院显得十分寂静与落寞。然而就在这方寸地方,一个民间音乐家生于斯,死于斯。

阿炳出生于道教世家,家世凄苦。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阿炳4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由同族婶母抚养。后来年幼的阿炳又随父亲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颇有音乐天赋的阿炳学会来了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阿炳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有父亲陪伴的这段岁月,应该是阿炳最幸福的时光。

走进里屋,是阿炳起居的的地方。一张竹床,破旧的蚊帐耷拉在灰突突的床上毫无生气,床旁边简单地摆放着一个吃饭的桌子和一个掉漆的柜子,柜子上静躺着两个旧箱子和一些衣物。柜子旁边还有一个破旧竹箱,一把琵琶,一些杂物,布满了灰尘。这间简陋的屋子充斥着贫穷的气息,那个道观里风华正茂的少年成为了床沿摸索的老者。

阿炳二十一二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眼疾一天天恶化下去,到他二十六七岁的时候,瞎了一只眼睛。瞎了眼睛的道士是得不到有钱的斋主们的欢迎的。所以,他三十岁左右,便只能离开了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

生活似乎一直在考验艺术家的韧性,三十五的阿炳双目失明,于是人们渐渐淡忘了道观中的英俊少年,淡忘了华彦钧这个名字。也就是在那时,无锡街头出现了瞎子阿炳,一个说唱时事新闻、刻画世道人心的阿炳,一个将心酸苦楚化为绕指柔的阿炳。

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家国遭难,民不聊生,世态炎凉。这是阿炳生活的年代。一个孤苦的艺人,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对于阿炳来说,音乐成为了一种寄托。阿炳将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对生命的见解,凝聚在二胡上。这段旋律就这么在无锡街头信手拉出,没有名字,没有仪式,直到很久以后,我们管它叫《二泉映月》。

现在,这首曲子回荡在故居的各个角落,听起来异常凄凉。顺着曲子的旋律,我们在无锡的一角,回顾了一个老艺人的一生。在故居的墙上看到音乐理论家乔建中说的一句话:听阿炳的音乐,特别是他的《二泉映月》,我们常常会想到屈原,想到他的《离骚》。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位的人,却都同样挣扎在命运里,一个寄托文学,一个寄托音乐,殊途同归,在艺术史上都留下了脚印。

从阿炳故居出来,是二泉映月广场,广场上矗立着阿炳的青铜像,一个戴着墨镜的老人正专注的拉着二胡。如今的无锡街头,依旧有许多卖艺人。在夜晚昏黄的灯光下,也常常听到《二泉映月》的旋律。曲调依旧悲伤,只是没有那么浓烈了。

大师平静而来又悄然而走。他在平淡中升华,在平凡中高尚,在烦琐中单纯。难道这就是艺术?当贝多芬为命运挣扎呐喊的时候,当肖邦流落异国他乡的时候,当阿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时候,艺术它又在哪里呢?难道真是有些人说的那样,艺术是闲人的营生?“小道怡悦耳目、大道震撼心灵”。艺术它从来就是“寂寞身后事,千秋万岁名”。这就是一个民间音乐大师留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二胡、地名古今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







































补骨脂注射液说明书
中科UM-D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jq/62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