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时期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引言

长三角地区也是机器缫丝业的聚集地。中国桑蚕产区以江浙为第一,广东、四川次之。长三角地区是传统的丝绸产区,在太湖桑蚕区,手工缫丝历史悠久,在机器缫丝业出现之前,家庭缫丝和手工工场是主要的形式。

后来上海、江浙等地相继出现了机器缫丝厂。年,旗昌洋行的旗昌丝厂在上海开业;年,怡和洋行和公平洋行的丝厂在上海开业。年,浙江丝商黄佐卿在上海苏州河北岸筹建公永和丝厂,配备缫车部,10年后,已发展到拥有丝车部,资本30万两,职工人。

苏州开埠通商后,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开办了苏经丝厂和苏纶丝厂,除此之外,源盛丝厂、吴兴丝厂、延昌丝厂等相继开办。在苏南地区缫丝工业的另一个中心无锡,周舜卿于年创办了裕昌缫丝厂,所用的96台丝车都是自行设计制造。

到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止,无锡已有丝厂6家,“原始资本总共四十三万二千两纹银,丝车二千零四十四台”。到年,又增加到11家丝厂。无锡的缫丝工业后来居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长三角地区的机器缫丝业获得空前的发展。年由于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本地的丝业也遭受重创,到了年本地工厂相继倒闭。年后,又受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影响,至年,丝织业一蹶不振。

在产量上,二战前-江浙两省共产丝市担,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0%。抗战后全国生丝产量缩减,本地区产量也有减少,但其他地区萎缩得更加厉害,长三角地区生丝产量仍占全国很大比重,年江浙地区产丝约计市担,占全国总产量的79%,因此长三角地区仍是生丝的主要产区。

缫丝业的发展有一个重要特点,它与进出口贸易量有着比其他行业更为明显的相关关系。与棉织品不同,丝绸一向是少数人能够享用的奢侈品,历来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资。

由于机械产丝工作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土法生产效率,因此在生丝的对外输出中,机械丝不仅逐渐超过土丝并取而代之,而且机械产丝效率的提高也大大促进了近代中国丝出与丝出口量增长相对应,机器缫丝厂也是日渐兴盛,工厂数量在近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厂丝的价值远高于手工丝,厂丝出口按数量计增加84%,按价值计则增长了%,因而丝厂有了发展。江浙沪三地在这段期间内共开设华商丝厂73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列强无暇东顾,对外贸易逐年增加,利润甚厚,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引起我国蚕丝业急剧发展。到年,苏浙沪三地的丝厂增至家,丝车数量达台,机械丝织业在近代长三角的发展达到顶峰。

面粉业

年之前,由于靠近原料产地和便于出口俄国,面粉业主要以东北为中心。后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对面粉需求的激增。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上海的面粉业开始获得发展,从此面粉业的重心向南方转移,其中又以长三角地区发展最快。

长三角地区的饮食习惯是以米食为主,面粉主要是用来制作点心。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基础较好,再加上交通运输比较便捷,所生产的面粉除了本地销售外,可以行销全国大部分地区,从而突破地域的限制。所以长三角地区的面粉业也获得了很大发展。

年德国人在上海设立第一家机制面粉厂增裕面粉厂;年上海阜丰面粉厂投产,这是我国民族资本最早的一家机器面粉厂。在无锡,荣德生于年创办保兴面粉厂;在南通,张謇于同年创立了大兴面粉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间,与其他各业一样,面粉业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国外军需面粉大增,各国洋行纷纷向中国采购面粉,外销扩大。同时,国内运销量也增大,经海关各关运进的面粉,由年的万担增加到年的余万担。在内外需求的刺激下,面粉厂步入了发展的春天,数量上不断扩张。

截至年,上海和无锡两地实存面粉厂23家,占全国六大城市总数的37.7%。这一时期,机器面粉厂不仅数量上有较大扩张,利润率也大幅提升。这里不妨从上海福新厂的盈利情况来管中窥豹。

旺盛的市场需求,丰厚的生产盈利,使得近代中国机器面粉业有了几乎是突飞猛进的大发展,并与纺织业一道成为近代中国制造业的象征。经过三四十年时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的面粉业发展取得了如下的成就:

从生产能力上看,抗战前,中国面粉厂分布虽然很广,但是从供应能力来看,能大量供应的只有上海一地的工厂“据海关统计,当时全国机制面粉出口往通商口岸总数中,自上海一埠出口者,独占96%”,发展极为迅猛。

从市场占有率上看,本地区的面粉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年,“我国各地粉厂共销粉万包,约占产额95%,其中以上海销量最多,计余万包,占全国

总销量的52%”,另外无锡、南京分别名列第四、第五位,所以估计整个长三角地区销量要占到60%以上。面粉工业的一个特点是华商办厂占的比重较大,面粉业是华商办实业的一大阵地。民族资本在发轫之初大都是选择面粉业。

到年止,长三角地区成立的机器面粉厂,华商占到90%以上,一战期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面粉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年,江浙地区共设立了17家面粉厂,皆是华商经营。而且在华商机器面粉业中形成了几个大的资本集团,荣氏资本集团的福新、茂新面粉厂设有分厂达12家之多。

重工业与机器制造业

重工业既是工业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制造业的基础,轻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重工业为其提供机器设备。近代中国重工业的发展则是发端于洋务派对军事近代化的追求,即“洋务运动”。

洋务派虽然兴办了许多军事工业企业,但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几乎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著名的如上海洋炮局、苏州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金陵船厂、浙江机器局等。这些早期的军事工业直接奠定了此后长三角地区重工业发展的基础。

几乎与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工厂同时,民间资本也开始进入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这其中以上海的发昌机器厂为最早。民间资本建立的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工厂一般多由打铁作坊发展而来,规模很小,而且发展缓慢,所需的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机器厂的业务也只限于修理和零部件的装配。尽管如此,它们却是近代中国民间资本涉足制造业的肇始,对后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甲午战争后,由于轻纺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以及进口机器增加,扩大了机器的制造和修配任务,并扩展了内地市场,民族资本的机器修配和制造工业才有了初步的发展,并且发展相当迅速。华商机器厂主要集中在上海。

上海在甲午战争前只有12家华商机器厂,而在此后的-年的18年间,共新设86个工厂,除去7个厂歇业外,到年实存91家。年,上海的机器工厂,由年的91家增加到家。

在机器制造业中有突出作用的首先是机床的制造,机床是近代工业的重要设备,具有工作母机的性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内所用机床大多依靠进口,大战后,进口机床减少,而需求日增,国产机床逐渐发展起来,并且曾一度行销于东南亚。年,上海已有8家制造机床的专业工厂。其次是内燃机的仿造。到年,上海已有动力机和农产品加工机器修造专业工厂44家。

从重工业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往往是轻工业先行,为重工业积累资本,同时轻工业的发展对重工业产生需求,进一步促进其发展。如缫丝工业和棉纺织工业的发展,为机器制造厂开辟了市场。

年,永昌机器厂首先仿制意大利式缫丝机,上海遂有9家工厂从事缫丝机制造业务,已基本上替代进口。年,上海大隆机器厂转入纺织机修配,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机器厂。

上海是全国工业的重镇,各种工业在全国多占领导地位,机械工业也处于全国的首位。根据年全国各地机械工厂数统计,本地区共有机械工厂家,全国共有家,占53.5%。机器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31.8%。

结语

各种工业部门中,机械工业的重要性仅次于纺织业和面粉业。但机械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比较低,一是技术落后;二是资本不足,规模太小。年,元以下的小厂占了总数的70%以上,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资本的缺乏阻碍了机器业的进一步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jq/135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