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各县市工业实力排名,昆山和江阴哪个
现阶段我国工业规模最大的粤苏两省,省内城市工业布局上具有共同特点,也有差异之处。相同点是两省内的工业分布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广东的珠三角和非珠之间存在较大鸿沟,而江苏省内的长江南北工业实力差距也是非常明显。
不同之处在于广东省是强市弱县,而江苏省正好相反。后者的工业可以说是县域起家的,尤其是沿江地区。一直至今,江苏省各县市的工业规模在各城市都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当然也有发展得很一般的,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
在80年代中期江苏县域首先崛起的是苏南四小龙,通过乡镇工业发展、招揽外资和承接上海产业外溢等,四小龙的工业建设各具特色,而且都闯出了一条阳光大道。至今苏南四小龙的工业规模整体还是全国县域最强的。
看年苏南四小龙的规工营收,最高的昆山市要高达多亿元,要比南通全市都要高出六百多亿元;排名其次的江阴和张家港市也都是6千亿元左右的规模,要超过省内半数地级市;最低的常熟市也要达到多亿元,相当于一个中小型地级市的工业规模了。
苏南各县市除了镇江下辖的偏弱一点之外,其他像宜兴、太仓、溧阳等都在省内处于较高的规模。这也较为符合江苏省内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的,而且各县市的工业规模在全市的比重非常之大。
比如苏州的四个县市规工营收合计要达到2.1万亿元以上,占全市高达6成左右;无锡市的江阴和宜兴累计也要达到九千多亿元,已经超过全市半数。所以就像上面说的,江苏省经济模式中强县弱市的表征还是较为突出的,虽然近些年来各市辖区工业也在同步发展之中,但县域工业的强势地位依然存在。
相比苏南各县市的工业强大,江北地区就要弱势太多了。其中最高的是南通下辖的海安市,还不到亿元,尚要低于溧阳市。
当然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建设,江北的沿江县市工业实力加强也是有目共睹的,像通泰扬几个发展较快的县市规工营收在年已有亿元以上,部分还超过了像丹阳这种传统工业强县。
但总体上和苏南的差距还是较大的,尤其是苏北五市下辖县市更是要弱得多。
苏北县市中最高的是响水县,年营收规模刚过了1千亿元,但其余都只有几百亿元,大部分都是两三百亿的规模,最低的灌云县还不到百亿。和苏南地区各县市的总量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可能也是江北各地的工业规模偏小,而又要追求虚名和GDP,在前些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虚报。在年左右江苏全省规工营收在全国性整顿中被砍掉近30%,主要就是集中在江北八市和镇江,苏锡常宁四个城市都是正常增长。
我们取值几个县市的数据就能发现,在年南通市下辖的海安市规工营收.2亿元,而年鉴数据显示年就要高达亿元,在当时还要高于太仓市不少。
徐州市下辖的邳州市在年也上报了亿元,竟然还要高于宜兴和太仓两市。而规范后的年它仅剩下了.5亿元,下调幅度非常夸张。
其他江北县市的数据比较的话也是差不多类似如此的,只不过幅度上有所差异罢了。
其实从两市总营收也能看得出来,在年徐州和无锡市的规工营收相当、南通高于无锡,可能吗?被整顿后的年数据,徐州还不到无锡的三分之一、南通也只有无锡的一半还不到。可见在当时,江北各市的数据有多离谱呀,除了这两个城市外,其他都是有不同幅度被砍掉的。
但诡异的就是它们的工业增加值在这几年来一直是正常高速增长、GDP正常高速增长的。这也是其他地区的人对于江北城市的GDP有点诟病的来源之一吧。
最终从规范后的年数据来看,江苏县市的差距还是非常悬殊的。但江北沿江县市的话其实近些年发展的也不错,虽然和苏南强县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发展趋势还是非常不错的,有望在未来逐步追赶上来。
苏北五市的下辖县市就有点过低了,虽然各地都在搞工业园区或开发区,但实际产生的产值和效益还是不行。苏北各县市的规工营收全部加起来可能也就和昆山一市相当,这就是现状,所以仍需努力呀!
具体各县市的规模以上工业营收数据请看下表: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hj/1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