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湾大美能不忆无锡人民资讯
5月17日-18日,由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主办,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委区政府、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全国百家城市党媒看无锡最美湖湾新闻行动在无锡启动。两天时间内,曲靖日报社记者与其他多家媒体记者一起,走进无锡市滨湖区进行深度探访,无锡这座美丽无限的城市、滨湖这片让人心动的湖湾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报记者将视角聚焦到无锡的山水风光之上,探寻她的历史之厚、生态之美、创新之魅。
太湖佳绝处,最美在滨湖。无锡之美有十分,滨湖独占七分。在无锡,滨湖始终是城市的颜值担当。连绵公里的太湖岸线,串连起无数美景。既有太湖、蠡湖、雪浪山等动人的自然风光,又有梅园、蠡园、拈花湾等个性的人文景观,汇聚了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5A级景区、5个4A级景区、1个大型主题乐园、2个省级特色小镇、2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长三角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资源富集区。一直以来,滨湖区围绕提升文体服务和产业发展水平,完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等多方面发力,持续打造精品文旅地标。
多点突破全域旅游纵深推进
滨湖区有着灵山胜境、拈花湾、鼋头渚、无锡影都、融创文旅城等一批精品文旅地标。近年来,滨湖区加大重大项目的策划培育力度,为当地旅游不断注入新内涵、新活力。
“发展全域旅游,不仅可以更好推动文旅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还能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转换动能、优化升级提供新引擎。”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从旅游体验到产城融合,无锡的全域旅游格局正在被打开。”在滨湖,通过全产业融合,全域旅游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转换动能、优化升级的新引擎新动力,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旅游+文化。旅游为载体,深入挖掘太湖山水文化、吴文化、工商文化等文化符号。为保留整体街巷格局、民居风貌、生活气息,充分体现荣巷历史街区以荣氏家族为主要代表的三大文化主题:善文化、住文化、商文化,古镇投资余万元进行新一轮改造,并引入专业招商团队,引进总部商业企业,在商业中做产业,盘活现有资源,推进展陈、宣教、旅游文创开发,构建传承创新、开放包容的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除此之外,还着力打造阖闾城遗址博物馆、荣巷古镇等文旅项目,连续17年举办“太湖山水文化旅游节”和“文化滨湖”等系列活动,连续4年举办“太湖影视峰会”,连续2年承办“江南文脉论坛”。
旅游+体育。每年樱花烂漫之时,全国跑友都会来无锡赴一场马拉松之约,举办了8年的“锡马”,已经成为闪亮的城市名片,以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环太湖国际帆船拉力赛、无锡马拉松等品牌体育赛事为载体,蠡湖畔越发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旅游+影视。年轻人来到无锡,必去无锡影都打卡,影视剧、综艺节目的拍摄和制作,让这里汇聚了大量的明星。江苏首批特色小镇(太湖影视小镇)、国家4A级景区,年获批“江苏省电影产业创新实验区”“江苏省版权贸易基地”“江苏省影视游戏版权贸易(无锡)基地”,围绕“数字影视科技”布局谋篇,以数字影视为龙头,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旅游、影视深度融合。
旅游+康养。利用湿地、山水、禅意圣地等优势条件,开发禅意旅游项目,借力药明康德等国际知名药企,打造马山康养小镇、“大拈花湾”等项目,走出了一条滨湖独有的禅修康养、健康旅游品牌化发展之路。
打造“样本”实现水质景观双提升
小胡山浜——这条无锡市群众最喜爱的首批生态样板河道,不仅颜值高,人气也很旺。滨湖治水有个特点,就是将河道治理与乡邦文化融合到一起,在治水规划前期就把环境设计嵌入。小胡山浜岸边的治水文化长廊充满诗意,上山新河岸边体现状元文化、吴文化,富安新河岸边则展示红色精神、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等……超前谋划、精雕细琢,是滨湖的治水理念,更是滨湖打造高品质美丽湖湾区的要义所在。
沿岸绿意盎然,移步处处成景……这样怡人的水域美景,以后还会越来越多。“今年,全区力争实现10个国省考断面达标率%;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稳定达到80%以上;全面消除劣Ⅴ类。”滨湖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年初,滨湖就已在无锡市率先制定“十四五”期间水环境治理高质量发展规划,并结合“专家库”意见,编制梁溪河流域水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
一河一景,就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今年,滨湖区将继续提高标准抓好“美丽河湖”建设,打造全域水景观。除开展“红黑榜”常态化督办督查,推动专项整治行动落地外,还会精心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河湖”治理“样本”。据了解,年,滨湖区计划投入3.14亿元,在“美丽河湖”建设中重点推进渔港公园、直湖港景观带、环山河风光带等景观河湖示范工程,集中精力精心打造40条“美丽河湖”“样本”,实现水质、景观双提升。结合每条河色系、文化等元素,滨湖将重点打造7条生态景观河道、一批都市休闲河道和融合党建红色基因的典范河道,努力形成“水地标”,让美丽环境给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触手可及的幸福感。
发展全域旅游,倒逼出城乡资源转型发展新思路。滨湖区启动了“优美环境示范区”建设,实施自然村提升改造三年行动,从城市的天际线,到乡间的多色彩,将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服务城市,让群众既能看得见山水、又能走得进风景。从偏远乡村变为民宿名村,马山街道在迈向小康的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十多年以前,外面没有多少人知道“和平”或“古竹”,当时村子环境一般,房屋也老。年开始,马山以创建“最美山村”为契机,全面整治乡村环境。年,有了环境面貌提升的底气,街道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不少村民把自家房子进行改造,发展民宿。如今,马山拥有民宿家,房间间,总投资超2亿元。数量增长的同时,民宿品质也在不断提升。从最初在民房基础上的简单装修,到邀请专业公司带来风格各异的设计,民宿的用心经营得到了市场的良好反馈,仅和平村民宿年收入就达到多万元,每户农副产品年均增收元,带动相关就业多人。
完善服务旅游体验全面升级
围绕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滨湖区大力推进以游客满意为导向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美好的旅游体验。“坐着地铁就到融创乐园了,不用考虑停车的事儿,很方便。”游客小颖告诉记者。今年“五一”期间,她带着从上海来的朋友,从鼋头渚到拈花湾,从雪浪山卡丁车俱乐部到融创文旅城,3天深度游,交通接驳毫无压力。记者了解到,这得益于滨湖大力推进的“快进慢游”。“乐游无锡”旅游专线,连接区内重要景区景点及地铁站口,重要旅游时节承担景区周边免费短驳功能。通过全域旅游服务(指挥)中心和滨湖旅游服务线上“总入口”,游客还能获得景区的实时大数据,完成旅游咨询、旅游体验、文创欣赏、应急求助等多种服务。
滨湖区旅游资源丰富,有以鼋头渚景区为代表的太湖观光游,以灵山、拈花湾景区为代表的禅意研学游,以蠡园、梅园景区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游,也有以三国水浒城为代表的影视文化游,以融创文旅城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游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滨湖区在不断打造优势产业,壮大市场主体,创新拓展旅游产品线路:
不断打造新地标,在这里可以尝鲜新的旅游体验。通过财政奖补引导、用地优先保障等政策激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年,占地多亩,总投资亿元的融创文旅城项目盛大开业,汇聚融创乐园、水世界、雪世界、海世界、太湖秀城、融创茂、酒店群、酒吧街8大业态,集度假、旅游、文化、商业等多项内容于一体,打造出一个全业态、全天候、全客群、全方位一体的综合休闲度假目的地。
不断推出新产品,传统景区也有新玩法。“太湖第一名胜”鼋头渚,从传统观光园林升级为国内三大赏樱胜地之一。拈花小镇的出现,使灵山胜境升级为参佛悟禅的心灵度假目的地。作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一部经典一座城”,三国水浒文化历久弥新。拈花湾夜游禅行、影都5D灯光秀、鼋头渚夜樱等传统优势旅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不断创造新亮点,游娱购等旅游需求一站式实现。持续推出禅意素食、太湖湖鲜、马山十鲜等餐饮特色品牌;拈花湾客栈、山居一聚等住宿业态从文化酒店到特色民宿一应俱全;从伴手礼、纪念品到食品饮料,“滨滨游礼”文创产品逐步打出名片。
“全域旅游搞得好不好最后还是游客说了算,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要把游客的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全域旅游创建有没有达标达效的标准。”滨湖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还将启动荣巷古镇新一轮街区改造,加快阖闾城大遗址公园建设,推进展陈、宣教、旅游文创开发,构建传承创新、开放包容的历史文化空间展示体系;深入研究南泉古镇、葛埭古村等地区的发展路径,创新开发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打造文、商、旅、居共赢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样板;结合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策划设计一批具有独特魅力的区域文化地标。鼓励社会机构利用老厂房、历史建筑建设开发运营文商旅综合体和文创街区园区,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创造、活力时尚的滨湖现代文化标识。
(本版图片由无锡日报社提供)
本文来源:曲靖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hj/1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