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特色年俗

点击蓝字

  

庆寿时讲究摆寿堂,寿堂陈设一般是中悬寿星图或松柏图,中堂两旁挂寿联,联句有的是自撰自书,有的向裱画店(或书画店)定购。大多选用现成的祝颂词语。寿堂前设一供桌,上面点燃寿烛。两侧悬挂绸幛。中间的绸幛上贴用金纸剪成的“寿”字或“寿比南山”等词语。庆寿时摆寿筵。有一道点心是用米粉或面粉做成的寿桃。不吃米饭,而是吃面,称为“长寿面”。

08

年夜饭和春节菜肴

江南每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把大门关起来,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饭后,就要将桌子的碗筷收拾干净,再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

过去的年夜饭没有如今那么丰盛,但也十分考究。有几样菜必不可少,一种是由萝卜丝与菠菜、黄豆芽烹制的菜肴;一种称为“长梗菜”的菜肴则是由整条青菜与百叶丝烧制而成;还有一种叫做“响堂片”,由切成三角形的香干、笋干及金针菇组成。菜肴准备的目的,大多是从食品谐音和形象取意。

如黄豆芽称为“如意菜”,鲤鱼称为“顺顺利利”,百页叫做“百事顺利”,花生叫做“长生果”,菠菜寓意健壮,年糕寓意“步步高”,团子、圆子意为“团团圆圆”,而大年夜剩下饭菜则称为“年年有余”。每人还要咬一口生萝卜,叫“咬春”,以祈祷来年远离疾病。年初一,一家老小要吃“春盘”(原料为芹菜、韭菜和竹笋),意为勤劳、长寿、蓬勃。

过年吃年夜饭,实际上有小年夜饭和大年夜饭两种。所谓小年夜饭,是在立春前,在掸檐尘、蒸糕这些事情做完之后,以小家庭为主,择日祝飨,请来至亲好友,如果有寄女、寄儿子也要请他们来家里吃这顿小年夜饭。比如今天在哥哥家吃了小年夜饭,明天去弟弟家吃。大年夜饭则是以家族为单位,全部人都要到齐一起吃饭。

09

祝飨

无锡人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要祝飨,这也是过年时祭祖的一种仪式。祝飨的时候至少会准备三荤三素六个菜,有鱼、肉、黄豆芽等。而且,祝飨的地点一定得是这户人家的朝南房间。在八仙桌上摆上六道菜后,在桌子三面各放两张椅子。“祝飨的时候,不能碰到椅子、桌子。而且,盛饭时必须是一饭勺的饭,同一只碗里不能再盛第二勺饭。”

10

接路头,吃鸡头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一般商家放假放到初四,初四晚上接路头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在无锡,过春节最有地方特色的应该算是“接路头”了。乍一听,这名字还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如果说是“请财神”,大家肯定就明白了。有几道菜是一定要的:肋条肉、糕头(半圆形的年糕)、鲤鱼。”开店的商家在“接路头”上的“规格”远比普通老百姓家高得多。“百姓家一般选用的是有三根肋骨的肋条肉,而商家一般要选5根肋骨以上的肉;红糖做的糕头是金元宝的意思,白的年糕是银元宝;鲤鱼祭祀后要放生,而且以后这户人家也就再也不吃鲤鱼了。”

按说“接路头”是在初五,为什么要放在在初四晚上呢?原来,是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这时间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名曰“接路头”,又称“接财神”。有诗云:五日财神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无锡地区的接的是“五路大神”,分别是招财进宝、黄金万两、一本万利、日进斗金和川流不息。川流不息是商家的最爱。而在初五这天中午,商家老板还要请伙计吃路头酒,大家也一定都要到场,吃了就要开工了。这个酒吃得是开心的。

不过大年三十老板请吃的那顿饭可不好吃。那顿饭叫“吃鸡头”。在宴席上,如果商店里要解雇店员,店主就在吃饭时候暗示,暗示的方法很特别,就是店主向伙计夹菜的时候,如果把鸡头夹给谁,那个店员心中就有数东家要辞退自己,吃过酒后,就主动提出辞职,店主也心照不宣,同意他离职,这个风俗叫做“吃鸡头”。

11

打春

掸好檐尘、蒸好年糕,祝好飨,就等立春这天了。中国是一个农业立国的国家,“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从古到今,对立春都非常重视。古代立春这天,从皇帝到地方官都要亲自参加一种仪式,那就是到先农坛亲自扶犁,象征性地耕一下地,祈求五谷丰登。

旧时无锡东门外过亭子桥的东南方向有一个先农坛。每年逢春隔夜,人们就会拿竹子搭成一个牛架子,外面彩绘,肚子里塞满五谷杂粮。县官先要到先农坛“迎春”,然后在立春那天抬着这个牛去县衙大院里“鞭春牛”,又称为“打春”。一直抽打到牛肚子里的粮食打落出来,象征着来年的丰收。迎春的仪式就是后来“三月二十八出庙会”的雏形。

打春的打,是打掉冬天的懒惰,不仅打牛,还打孩子。立春这天,长辈会拉小孩过来说:“来来,今天是立春,要打两记。”孩子还在为平白无故为何挨打迟疑的时候,已经被长辈轻轻打了几记,或者是拍着头说“长长长!”或是拍着背部:“要醒醒啦!”无非讨个口彩,让孩子快快长大,不要懒惰。有了立春挨打的经验,调皮的孩子到了次年立春,还会嬉皮笑脸地跑去长辈那里“讨打”,一个个地拍打下来,引起阵阵欢笑。

12

渐渐遗忘的旧俗

祭拜禹王庙

相传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是纪念大禹的祠宇,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禹王庙东侧过去每到夏天雨季,半山坡上山泉喷发,传说是海眼从山缝里嘣出的清泉。西炉村东头有一口水井,供全村人食用,天再旱也从来未干涸过。传说打通了海眼细脉。而后禹王庙拆除,此俗渐渐淡漠。   

唱春

唱春书,走江湖,要经过拜师挂名,学会口子,才可到外面去扬花。一般新学春书的徒儿出门,那打锣的锣板,要挂上二个铜钱。旧时,腿上有挂铜钱做鞋拔子的习惯,“鞋拔子”谐音“才学之”。

唱春有两种形式。一是“送上门”,其唱法又有“见之歌”和“双喜”两种。“见之歌”,没有唱本,全凭“见景唱情”;“双喜歌”是事先编好的唱词,大都是以恭贺新喜、发财致富、中举升官等为内容的祝贺词。二是“送座堂”,有钱人家或数户联合邀请唱春人来坐唱,有的坐唱唱几个小时,有的长达数天。比较流行的春书有《牡丹亭》、《白蛇传》、《孟姜女》等。现在无锡城内的送春人已鲜见了,而这一习俗也渐渐为人所淡忘。

后记

这些世代流传的春节习俗被一代代无锡人遵循守护,代代相传,而这也是无锡地区最本土最朴实的元素,继承和发扬这些本土习俗是无锡人民世世代代的职责,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有些习俗已经淡淡消失在我们的世界,保护年俗文化刻不容缓。充满地方特色的中国年俗,是代代人无法忘怀的时代记忆。

NJNUsfy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hj/1103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