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言非遗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
吴歌·印象
吴地民歌民谣总称“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它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
乘一艘橹船听船娘的吴歌小唱
吴歌是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历史。
吴歌包括“歌”和“谣”两部分,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情歌,又包括劳动歌、时政歌等;按音乐形式进行区分,吴歌有命啸、吴声等六类音乐。
吴歌表演
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具有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吟诵性强的特点。它和唐诗、宋词、元曲并列于文学之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在明代曾被称为“一绝”。
吴歌·特点
江南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歌形式田山歌亦为吴歌之一种,主要集中在上海青浦的练塘、赵巷、金泽、商榻四个郊县,以及江苏的吴江、吴县和浙江的嘉善、嘉兴等邻近地区。
上海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所唱,形式为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歌”。
上海田山歌音调高亢嘹亮,旋律起伏自由,拥有大量拖腔和多声部形态。
在无锡大剧院演绎《吴歌》
歌词内容主要来自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多表现民众的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是观察上海及周边稻作地区社会生活、风情民俗的重要资料。
无锡东梅里一带及周边地区也是吴歌主要流传地之一。
明清民国以来在无锡县的东亭、查桥、安镇一带吴歌演唱最为兴旺,常有对山歌活动。
吴歌表演《江南文化泰伯头》
改革开放后,锡山区的吴歌工作者、爱好者通过普查,搜集、整理、出版(发表)了一大批中短篇吴歌和十多篇长篇叙事吴歌。
其中有《小青青》、《薛六郎》、《陈瓦爿》、《金不换》,尤其是长篇叙事歌《沈七哥》,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吴歌·传承
吴歌,江苏省苏州地区地方汉族传统民间文学,生动地记录了江南下层人民的生活史,是十分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国家级吴歌非遗传承人杨文英,歌声飘溢田野风
年5月20日,吴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今,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吴歌的传承载体——歌手群体人数锐减,保护吴歌已是当务之急。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shizx.com/wxjq/14397.html